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山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山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3 22: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及邮箱
年级 三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本 第二单元
相关领域 古诗文阅读教学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山行》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节课遵循语文课程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基本特点,重视儿童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精准研读,把握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尊重学生原生态的起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关注课堂互动生成,采用多种阅读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不断思考。顺沿学习古诗的规律,将阅读生活真正属于儿童自己。
2.内容分析
《山行》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体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篇,教学时,我们把这个单元分为六个板块,《山行》是第一个板块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古诗三首都是选自深秋时节的风景美、丰收美及乡村童趣美。链接学生原有的古诗学习的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三首和夏日有关的诗歌《小池》、《池上》、《江南》,本册教材中《古诗三首》意在领略不同诗人笔下的别样秋景图,从教材的编写中可以看出编者意在为学生有效地进行有理解、有深度、有条理的立体阅读。巩固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借助想象等阅读方法,初步认识并理解结合注释尝试说出古诗句意思。 《山行》重在描绘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并不是并列地杂乱排列,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是远景的陪衬。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前面描绘出的景物都是这艳丽秋色中的陪衬,那个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好似成了画中的景,画中的人,更加凸显秋色的迷人。 古人多悲秋怨秋,但杜牧却另辟蹊径,爱秋赞秋。一个红字,神采飞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使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里似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色。这首千年绝唱,可以让学生在披文入情和深度思考中,“言”、“意”兼得,升华情操。逐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感受中国的灿烂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时时浸润学生的心灵。
3.学习者分析
字音方面: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通过前测,学生能够借助教材拼音和工具书等方法自学古诗,字音准确、语句通顺,但是读古诗的节奏美仍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 理解诗意:读诗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学生能够知道借助插图和展开想象尝试说出诗句中简单大意,但是大多是解释性的语言,并不能转化为描述性的语言,并且在表达诗句意思的时候,语言不够凝练,语句不优美。对于某些诗句中难理解的词语一知半解。因此,本节课重点介绍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结合注释,并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3.这首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通过前测,我了解到学生能够发现诗句中的枫林、霜叶等词语,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诗歌是写的秋天的景色。为诗句意思理解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关注到三首诗歌的相同性,前后勾连,对比学习同类主题的诗歌,为高年级有意识地、去联系进行古诗间比较,把诗词进行归类学习做好了学习准备。但是并不能理解霜字的特殊含义。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有层次地朗读诗句。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和汉字美。 借助注释和想象等阅读方法,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对秋景中霜叶的喜爱以及偶遇生命时的惊喜 教学重点: 尝试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难懂的词语;体会山间绚丽多彩的秋韵美。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诗句间的联系 1.指名朗读诗句 出示:和山有关的诗句 2.读这些诗句,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有山;都写的景物; 【设计意图】 力求发挥课前交流的多重功能,在对话中发现诗句和诗句间的联系,既调动良好的课堂气氛,也对学习后面山间风光游览的诗句打下基础。 二、读通诗句、读懂诗话、想象画面 (一)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你再试着读读。 2.练习读,试着读出节奏。指名读 出示断句 声断气连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 读是最古老,最传统,最现代的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出韵味,激发起学生对古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读懂诗话 我们一遍遍地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默读古诗,圈出诗句中的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重点理解:石径、二月花 2.提供学习支架:出示:()的()句式 ①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结合注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坐:因为 ②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借助注释,利用句式,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意,在交流中有助于探究新知,为后面体悟诗情做好了准备。 (三)想象画面: 1.描绘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前两句诗句 带着感受读读后两句诗句 三、入诗入境,品悟情感。 (一)链接生活经验 ,感悟霜叶红 1.学生汇报交流:眼中枫叶的形态 2.出示枫叶的生长变化图片 3.自由读后两句诗句 (二):晚霞下的满山枫叶林 1.出示:直观图片 2.看到了片片红叶,那如果是满山遍野的红,满眼的红。还有那一抹晚霞映照下来,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用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说说你此刻的心情吗? 预设:激动、兴奋、惊喜 3.带着感受读读古诗后两句。 (有美、有乐、有惊喜、小豁达) 板书:喜 4.所以我们大诗人杜牧不禁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句: 手指诗句 一起读 (三)对比品读,霜叶和枫叶,感受古诗炼字的精妙。 枫叶如丹,为什么不用枫叶呢?而恰恰是霜叶呢? 一个霜字,好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风霜、寒冷 枫叶经过霜露的浸透和敲打,在霞光的映照下更加红艳、更加迷人。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片、换词、比较、创设情境、引读等多种阅读策略,有层次对话中欣赏、体会、领悟诗中景、诗中情,与诗句对话、与诗人对话、与自我对话。 四、学以致用,内化诗句 1.引读: 师:诗人用寥寥数笔, 就将那高远的山,陡峭的石径、淡淡的云雾,稀稀落落的人家,漫山的枫林,以及那如丹的枫叶勾勒出来。 那可真叫:沉醉不知归路。 生齐读全诗 2.也许有一天,当你在深秋时节,登山远眺,看层林尽染,霜叶如丹,你会想起老师讲的这首诗歌------ 配乐 生接读全诗 3.当你步履匆匆,直奔心之所向,山前停车只因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偶遇的惊喜会让你感到幸福。 学生齐读 4总结学法: 今天学习山行,通过借助想象、结合注释,走进了这诗情画意中。感受到霜叶的热烈似火,感受到无意发现生命时的惊喜。 【设计意图】让语文教学回归整体,较好地实现了片段情境唤醒整个情境和情趣,走向了诗歌呈现的言外之意。 五、巧借学法,整合比较其他同主题诗歌 不仅如此,我们后面还要学习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后两首 《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系统的、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下面的另外二首秋季诗词做好了渗透。 六、创设生活情境,活灵活现运用诗句 同学们,深秋时节,老师想邀请好友徒步山间。朋友却抱怨秋天山间的景色过于单调,树叶已落,没什么意思。你如何用今天学过的古诗来劝劝他? 【设计意图】努力让古诗学习走进生活,转化为评价、综合和运用的思维能力,将所拥有的知识迁移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山行 2.利用资料查找描写秋季的诗句 并尝试找到诗句中的秋景进行归类; 小组合作绘制一张古诗秋景手抄报。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能读好古诗《山行》(单选) A读准字音 B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C.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2.“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中坐字是什么意思?(单选) A.坐下 B.座位 C.因为 3.我能背诵《山行》(单选) A.能熟练地背诵 B.需要提醒一次 C.需要提醒二次以上 D.不能背诵全诗 4.我今天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多选题) A.展开想象 B.结合注释 C.反复诵读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1.借助想象,体悟情感 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望着晚霞映照下的满山红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儿童想象;让儿童直接置身于诗词情境中模拟角色介入想象,充分调动儿童的兴趣、参与度、活跃度和言语表达,通过借助想象让儿童直接成了诗中的景物或诗人,儿童可以更深入地浸润到古诗词中,与当代儿童的生命产生审美的共鸣。 2.精巧勾连,教为生学 诱发学生主动地学,不断地思考,有选择、有联系,巧妙地教。关注同一首诗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歌,准确把握古诗中情感联系点的把握。 3.精妙演绎,顺学而教 在教学中注重多种实践体验中体会,把握古诗独特之美。从诗词、诗境出发,引导学生扣住“霜叶”和“红”揣摩,并适时用图片辅助后提问,借助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提供学习支架,出示()的()句式,让学生聆听、想象、体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最后再回到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感受,回归到诗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