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3 22:02: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图,理解古诗内容。
3.紧扣景,体悟情,感悟诗文中的一悲一欢,一动一静,一实一虚的对比,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看图,理解古诗内容。通过读景,破解语言密码,感悟诗文中藏在景中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文中的一悲一欢,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体悟藏在景中的情。

教学过程:
浸润诗境——音乐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打开一扇时光大门,一起回到一个遥远的年代,你听!(播放音乐《夜书所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七言古诗(板书:夜书所见?)谁来把诗题读一下?生:(读题目)。
初知诗向——解诗题
1.诗的题目往往是一双眼睛,能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
同学们再来读读诗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书本。
“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2.别着急,其实理解字的意思,我们还能通过查找工具书——字典的方式呢,书有这么几个意思(出示)
①文书②写③文字④字体
大家联系前面和后面看看,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生:写!
说得太对了,你肯动脑筋!
“书”这个词有不同的意思,要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
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这里的主人公是谁?——生:叶绍翁
让我们跟着叶绍翁,来到这深深的夜晚。
三、读准诗音——正诗音
(出示古诗)能自己读一读吗?(生自读)(指名读)好的,谁来读一读?
1.正音并学习生字“挑”,正音“促织”
①同学们,全诗有一个多音字,知道是哪个吗?生:挑
这个字有什么读音。(交流)知道在这儿读什么吗?为什么?
生交流 挑促织
②见过促织吗?促织是什么?生交流:蟋蟀
观察图片,理解促织(孩子挑促织图),瞧!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一个孩子在捉蟋蟀。
(出示蟋蟀图)这就是促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蟋蟀,有些地方叫做蛐蛐,讲述促织的故事:天气凉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妇女说:天冷了!天冷了!,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谁再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
书上用了一个“挑”字,能理解吗?
不急,让我们来看看这张图,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孩子们在用细长的枝条在挑促织。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原来挑在这里表示动作
这里为什么不用捉促织,而用挑呢?生交流
师补充:蟋蟀啊生活在石缝或者隐蔽的草丛中,需要用细长的细小的枝条拨弄出来,所以,把促织从石缝间拨弄出来就叫——挑促织。
多有趣呀!谁能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挑还有什么读音?
生:一声
能说说它能组什么词语吗?
生交流:挑水 扁担等两头挂着水,就叫~
挑三拣四 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就叫~
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谁想提醒大家?
生交流:左窄右宽……
跟着老师写一写,生在课文生字表中描一描。(左窄右宽要注意,撇和弯钩先下笔,左右两边要紧凑)
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生读句。
2.谁能来把这整首古诗读好?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读的很有节奏感,老师来采访你,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呀?生交流:223的停顿。
咱么可真是心有灵犀呀,你和老师想一块去了。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这首古诗可以按照223的停顿来,你还能读好吗?(生读)
你真是个小诗人,会读诗。
谁来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红色部分。
指名读,齐读。
四、明白诗意——感诗情(渗透方法)
(一)正面描写,以“寒”悟情
1.要想诗读的好,不仅要读准诗音,还要理解诗意呢,读完古诗,在你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生交流板书:儿童(仅仅只有儿童吗?)篱落(把句子说完整吗)灯明,梧叶,秋风,江水。
你们可真会读书,读出了一幅这么丰富的画,看着这幅画,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季节吗?
生:秋季
交流理由
2.梧叶
梧叶指什么?(出示图片,近景图,远景图)梧桐树的叶子。
在古代,梧叶常常是诗人们的宠儿,经常出现在诗中,
古有(师生合作)“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也有“梧桐树下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出示图)
天气渐凉,梧叶枯黄,随风飘落,时而在空中打着转儿,时而在地上发出萧萧之声,这萧萧风声吹动梧叶在向我们说些什么呀?
生交流:天冷了,赶紧回家吧……
是呀,萧萧梧叶送来的不仅仅是这个凄冷的秋夜,更有这秋夜独有的寒呐!齐读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3.萧萧(听声音)
萧萧指什么?
生:秋风
哪里吹来的秋风?江上
秋风吹过江面会是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这是你看到的,你听!你听,听到了什么?生:呼呼的风声。
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形容风声——萧萧。
出示对比:①呼呼梧叶送寒声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觉得怎么样?读出不同来了吗?生交流
是啊,古人常用“萧萧”来形容秋天的凄凉,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这样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沦落他乡,登高望远看见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心生悲凉。)
能读好这个词吗?(你读出了天凉好个秋)(萧萧瑟瑟应是秋)

4.(动图)天气微凉,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枯黄的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在这宁静的夜晚,这风声显得格外清晰。此时的诗人孤身一人来到江边,迎面而来的,是寒冷的秋风。此时的你,若是诗人,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孤单,很寂寞。
引读:
是的,秋风乍起,诗人的内心不禁也被这风吹的凄冷起来,伤感从中来。 读
寒冷的秋风吹过枯黄的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伤感从中来。 读
秋风的寂寥,梧叶的凄凄,引发了此时诗人的孤寂。伤感从中来。 读
5.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
客是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是客?让学生猜猜看,猜不中不要紧,勾连叶绍翁背景资料
①介绍叶绍翁写作背景(出示图片介绍):
诗人本来祖籍在福建,却因为家业衰落,祖父被贬,而不得不离开福建,居住在浙江杭州西湖多年,孩子们,知道吗,杭州离福建很远很远……
这天,夏去秋来,天气渐凉,寒冷的秋风吹得梧叶沙沙作响,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畔,听到秋风呼啸,看到梧叶漫天,此时的他思绪起伏,孩子们,他在想什么呢?
生交流:想念家乡……
②诗人客居异乡,思念家乡,让你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句诗?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远在他乡,这就是“客”。
“自古逢秋悲寂寥”,
那时的王维远离家乡,思念家人,他是客。 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此时的叶绍翁也远离家乡,思念家人,他也是客, 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风在动,叶在动,情也在。 让我们齐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眼里有景,心中有情,这就叫:触景生情(板贴)
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侧面烘托,以“明”衬情
1.景不单单是景,更是诗人的情啊,我们不仅看到了梧叶秋风,还看到了什么,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交流。篱落指:篱笆。一灯明指:一盏灯亮着。
连起来能说一说吗?
深夜的篱笆旁,有一站忽明忽暗的灯。
2.猜猜看,院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生:挑促织
诗人的想法和你们一样,也在猜想孩子们在挑促织,所以这里的知是“猜想猜测”的意思呢。
3.诗人正因为看到了远处的灯火,从而引发了猜想,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读起来更有趣了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读完)拓展对话:
小孩儿小孩儿,这么晚了,怎么还在挑促织呀?
生:因为促织太机灵了,抓不住。抓促织太好玩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抓了几只促织呀?
生:n只。
小孩儿小孩儿,快看快看!促织钻到石缝间了怎么办呀?
生:我来找根小树枝挑出来。
快看快看!促织跳到草丛里去了怎么办呀?
生:赶紧拨开草丛找一找!
赶紧赶紧!促织钻到砖头底下了怎么办呀?
生:我来把砖头搬开。
快快快!促织从砖头下跳出来!停在那里不动了!
嘘……让我们一起来逮住他,三二一(做动作,扑倒)
哦哟!捉住了吗?生:捉住了!(给孩子看)
捉住了一只大促织!挑促织好玩吗?开心吗?
是呀!挑促织多开心呀,玩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只留下在篱笆旁这盏忽明忽暗的灯。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句子。

4.这嬉戏快乐的孩童,温暖明亮的灯火,诗人此时的内心还那么寒冷吗?生:不是,有一点点开心与温暖。
其实看着这院中的孩童,诗人不仅想到了此时院子里的孩子在挑促织,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童年时期的自己也曾经……(挑促织)他回得去吗?(回不去)
还会联想到远在福建自己的孩童在……?(挑促织)他回得去吗?(回不去)
看着这院中挑促织的孩童,诗人仿佛回到了遥远福建,来到了孩子跟前,你若是诗人,你想跟家乡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吗?
生交流:孩子啊,你想不想我,我要考取功名,再回到故乡来接你呀……
5.此时此刻,诗人刚刚还略带欣喜的心情,又有了怎么样的变化呢?
生交流:更加悲伤了。
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指名朗读。
(指板书)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悲一欢,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其实都在诉说诗人的——思乡之情(板贴)
一起来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触景生情——拓诗文(自主感受)
1.“江上秋风动客情”,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诗中还有很多景触动了叶绍翁的情,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吗?(出示填空“ 动客情”)
生交流:萧萧梧叶动客情、儿童促织动客情、篱落灯明动客情……
2.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到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诗人的“所思”(把那书:思)
其实对很多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思,见景便会生情。
出示《静夜思》
这首诗学过吗?(学过)现在再读这首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画上画点什么?生交流
生:画上一张床,旁边有惨白的月光。
在他的画上床边有月光,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床的前面有月光,月光撒在地上就好像铺了一层霜。
你把画面描写的真美。还有要说的吗?
生:漆黑的夜空中高高挂着一轮圆月。
其实在这月光下,还站着一个人,是谁呀?
生:李白。
我们说,所见就有所想,在这安静的夜晚,诗人看见这萧条凄清的秋夜,想到了什么?
看见这一地如霜的月光,想到了什么?
看到这清冷皎洁的明月,想到了什么?
生:思念故乡。
这就是静夜所见,引发的静夜所思呀!

3.像“梧叶、萧萧、月亮、寒霜”这些景象经常出现在我们诗人的诗中,诗人常常被他们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齐读)
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音乐)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