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篇 河中石兽
【文学常识】________,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1773年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并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82岁卒,取“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意,谥文达。
写作特点: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③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知识梳理
一、字词解释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今义: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
(2)盖[F]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 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F]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石兽并沉焉 并[F]:__________________
(4)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_______
(5)求二石兽于水中 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竟不可得 竟: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曳铁钯 曳:___________________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是非木杮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湮于沙上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__
(12)凡河中失石 凡[F]:___________________
(13)转转不已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其言 如[F]: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知其一 但[F]: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虚词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为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①闻之笑曰
(2)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其反激之力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
(3)于
②山门圮于河
①如其言
(4)其
②但知其一
(5)二石兽并沉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6)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2.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省略主语“僧”)
3.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4.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地中”前省略介词“于”)
5.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实词样板文——古今异义集训
1.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2.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安定;安全。
3. 去国怀乡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国家。
4. 沙鸥翔集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集合,聚集。
5.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强大;勉强。
6.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行走,走路。
7.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隔开,不连接。
8.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增加。
9. 臣之妻私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暗地里;不公开。
10.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地点。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12.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指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1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1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参考答案
第9篇 河中石兽
【文学常识】纪昀 清
一、1. 划(船)
2. (1)事物的道理、规律 (2)大概因为
3. (1)靠近,临近 (2)倒塌 (3)一起 (4)经过,经历 (5)寻找 (6)终了,最后 (7)拖 (8)研究、探求 (9)这 (10)埋没 (11)颠倒,错乱 (12)凡是(一切,所有) (13)停止 (14)于是;逆流 (15)依照(随顺、依从) (16)仅,只是 (17)主观地判断
4. (1)①介词,被 ②动词,认为 ③动词,变为 (2)①指示代词,这件事 ②助词,可不译 ③结构助词,的 (3)①介词,在 ②介词,在 (4)①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②代词,相当于“其中的” (5)兼词,在那里 (6)副词,表肯定,是,就是
二、1. 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2. (于是僧人)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3.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5.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古今异义集训
1. 到了 2. 怎么 3. 国都 4. 停息 5. 尽力(竭力、勉力) 6.跑
7. 参与 8. 虚夸,夸大 9. 偏爱 10. 土地方圆 11. 指责 12. 扩大 13. 痛心、遗憾 14.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