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 《夜归鹿门歌》(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语文课件 《夜归鹿门歌》(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4 06: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高二年级 语文
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堂目标
1.置身诗境,品味诗歌画面之美。
2.缘景明情,体会诗人形象之幽。

知人论世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有《孟浩然集》。

知人论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名篇:《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等。

释题
请同学们读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的标题,然后说说标题包含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事件、诗歌体裁。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品味意象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鉴赏方法
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揣摩诗情
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
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
2.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
江边和山中。
置身诗境
3.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时间: 地点:
人物活动:
听到:
看到:

黄昏
渔梁渡头
人们争渡回家,诗人归鹿门。
钟声、喧闹声
山寺的安宁僻静
争渡情景
尘世的杂乱喧闹

诗人形象: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画面二:月夜山景图
时间:夜晚;
地点:鹿门山栖隐处;
人物活动: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
意象 特点




画图二:月夜山景图
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静景
寂静
置身诗境
黄昏时分,诗人听着悠远钟声,内心顿感宁静,仿佛置身佛门清净之地;在渡头目睹百姓热闹拥挤,又感到尘世的喧闹温馨。百姓喧闹是因为急切回家,是倦鸟归巢的温馨,而“我”乘舟归鹿门,是选择归隐。两种归途,两种选择,皆是圆满。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朗,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在大唐盛世,诗人既有汉江西岸的家,又有汉江东岸的鹿门隐居之所。虽一江相隔,但可以随心境自由来往。这是积极自由的盛世之隐,与陶渊明、嵇康等人矛盾痛苦、无奈被动的乱世之隐不同。

内容小结
黄昏江景图——尘杂世俗
月夜山景图——寂寥隐逸

和谐统一的诗境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
品味关键词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争:描写了日落黄昏,山寺晚钟悠悠,人们在渔梁渡头争渡回家的热闹、纷扰景象。
品味关键词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开:山路上,夜月悬空,依稀望见朦胧的树影,好一派淡雅、清幽、空明的山林景色。“开”字把月下烟树由朦胧到清晰的动态过程凸显出来。表面是写眼前之景,月照高林,树木渐朗,其实是写心中渐渐开阔之意。作者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豁然开朗的心境赫然而出。



“亦、忽、惟” 隐含的情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晚钟响起,争渡的人们忙着归家,诗人也回家,只不过这个家不是俗世的家,它是远离喧嚣的隐居之地。诗人归鹿门山,是从红尘俗世归向隐居之所。
这是诗人心灵的选择。一个“亦”写出了诗人的超脱。
忽:沉浸在美景之中,浑然不觉,到达“庞公栖隐处”的惊喜。
惟:只有,仅仅,显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流露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赏析手法


动静结合
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两幅图景,一动一静,两种归途,两种生活。

前两句,“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在对比中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对比
后四句,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从意象入手,把握景物特点;
2.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
3.从手法入手,分析其用意;
4.展开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5.调动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

小结

品味情感
将诗中景物与其他各句结合起来,探究诗人情感以及情感与景物之间的联系。
1.开头两句与三、四句联系:
世人回村,诗人乘舟归鹿门,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2.五、六句之间的联系:
“忽到”二字写诗人徜徉山路,陶醉其间,与大自然化为一体的忘我自得之情。
3.七、八句之间的联系: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诗人悠然自得,与山林为伴,以明月为友,心灵也应似山般幽静,月般空明吧。
此时的“幽人”即隐逸之士,既指隐居鹿门以采药为生的庞德公,也指诗人自身。
4.前四句与后四句的联系:
两幅图景,江边和山中,渔梁争渡的热闹喧哗与鹿门隐居的宁静寂寥,一动一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时空流转中,实质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道路的写照。
缘景明情
诗人形象:
神情——欣喜 沉醉 迷恋
世俗的喧嚣 世人回家——归心似箭
钟声的悠然 我归鹿门——潇洒超脱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隐居、怡然自得之情。诗人是洒脱的,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与惆怅,隐逸之举难隐寂寥之情。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作者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小结
1.公元689年,孟浩然生于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2.20岁,隐居鹿门山。
3.25到3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
拓展延伸
4.40岁,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第,转而寄望于官友举荐。
5.49岁,前往荆州,客张九龄幕府。
6.50岁,离开荆州,还寰阳。
7.52岁,病逝于襄阳涧南园。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长期以来,孟浩然一直被人们视为“隐士”和“隐逸诗人”,但其实,孟浩然深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一生都怀有强烈的入世意愿,至死不曾放弃仕宦之想,与所谓的“隐士” “清高”颇有距离。
—— 邵明珍《重谈孟浩然》
孟浩然的隐逸,没有局限于小、中、大之隐。这种隐逸客观上说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境幽雅,充满了幻想和希望。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后记》
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闻一多《孟浩然》
一个政治昌隆的时代,建功立业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孟浩然也不能无动于衷。所以说,孟浩然的归隐既是他亲近自然的本性选择,是受前代隐逸高士庞德公的影响,也是他仕途不顺后的无奈之举。

对比阅读: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赏景。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探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有何联系?

探究任务
1.赏景
清川、长薄、流水、暮禽四种意象营造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苍茫凄清的意境。
2.探情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淡泊宁静,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抒发了隐逸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
在意境上的异同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嵩山作》寓情于景,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以及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2.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3.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4.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山水田园诗主要情感
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山水田园诗表现方法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王孟” 的山水田园诗,并试着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从中探究“王孟”及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
课后探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