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陆 定 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案一、长征资料早知道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复习案二、作者简介你查了吗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复习案二、作者简介你查了吗 陆定一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老山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长征记》等都被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而由陆定一撰写的《中国革命的前途》、《从实际出发》、《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等文章对中国革命都有着较大影响.复习案三、字词你都学会了吗纵队(zòng)惊惶(huáng)峭壁(qiào)攀谈(pān)骨碌( gū lu )包裹(guǒ )欺侮( wǔ )落下( là )澎湃(péngpài)灌输( guàan)奔驰( chí )督促(dū cù )呜咽( wū yè)蜷起(quán)点缀(zhuì )矗立( chù )咀嚼(jǔ jué)篱笆(lí ba)
酣然入睡( hān )不可捉摸(zhuó mō)
苛捐杂税(kē shuì)寒气逼人( bī )
复习案 说出本文的线索,复述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1. 研习课文,掌握红军翻越老山界所遇之事和所遇困难。并且分析是怎么克服的。(重点)
2。能深入理解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对精彩语段进行赏析。(难点)
3.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难点)
互助合作学习 要求: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红军战士所遇之难:
1.山高路险
2.红军部队大搬家,部队笨重,供给困难,行路困难。睡觉困难。
3.后有追兵,前边急行军。合作探究,精彩语段赏析(12-18)段“之”字奇观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奇在哪里?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奇观之奇:
奇在眼前的壮丽景象
奇在长征的伟大业绩
奇在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所见景物都有什么?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声响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这段景物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
(20-22)段半夜醒来赏夜景
景物特点:寂静
看到的:天上的星、黑的山峰、四周的山、山谷、未熄的火
上到下的顺序,比喻(3组),山势险峻、连绵
听到的:不可捉摸的声响
比喻(4组),排比,对比
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山景之美
触觉—视觉—听觉
写景状物都是为了写人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乐观、镇定、团结一心、必胜的信念。
仿写比喻句:文中像--像--像--课内小结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变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顽强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拓展迁移红军故事大家讲: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七根火柴、半碗青稞面--- 教师寄语: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推荐观看《广西故事》第85集《老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