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年级民歌组曲欣赏
——《爱我中华》
【教学理念】
本课坚持“以人为本、知趣结合”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并通过有趣的活动来让他们尝试将课堂上接触的音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学习、讨论、合作与交流等形式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教师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学科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民歌欣赏,促进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分析音乐基本要素,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赏析民歌。
3、能力目标:以“听”、“唱”、“演”、“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简单的舞蹈创编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4年级学生,我所在的学校是城镇和农村的结合部,学生多数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这些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是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同样有着认真的态度和淳朴的情感。孩子们想像力丰富,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能较好地融入歌曲之中,与之产生共鸣。
2、教材分析
(1)江苏民歌 《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女声独唱的汉族民歌,稍慢,这一民间小调深受全国人们的喜爱,曲调清丽、柔婉,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好教材。《茉莉花》原名《鲜花调》,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风格也基本相同。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以优美流畅的曲调,体现江南人文风情的阴柔细腻的特色,具有鲜明个性和极强生命力。
(2)新疆民歌 《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是一首男女声合唱的维吾尔族民歌,快速,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生动,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民族歌曲。通过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培养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形成热爱青春、珍惜青春、把握青春的意识。
(3)蒙古民歌 《牧歌》
《牧歌》是一首男声独唱的蒙古族民歌,慢速,曲调悠长,旋律抒情、宽广,充分地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倾吐出草原人民对草原乡土无限热爱的深情。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流行于我国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聚居地区。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
(师)1 2 ︳3 4 ︳5 —︱︳
同 学 们 好!
(生)5 3 0 ︳5 3 0 ︳5 4 3 2 ︳1 —︱︳
你 好 你 好 柯老师你 好!
二、进行律动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跟音乐做律动,看看哪个同学表现得最棒。
播放音像《爱我中华》,教师带学生跟音乐《爱我中华》进行律动。
律动结束,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就奖励你们一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三、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对,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把这56个民族称为“中华民族”。它孕育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我们,你们爱不爱这位伟大的“妈妈”?爱不爱祖国?爱不爱我们的“中华”呢?
生:爱!(课堂氛围的渲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国热情高涨)
师:是的,爱妈妈、爱祖国、也“爱我中华”。今天,老师带大家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咱们一起去看看,中华到底有多可爱。
多媒体出示课题“爱我中华”。
评析:《爱我中华》是一首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歌曲,以此歌来作为律动引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快,更好,主动、有效地参与和投入到教学中。
师:在此之前,同学们先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们是哪个民族的啊?”
生:汉族。
师:恩,老师也是汉族人。作为一名汉族人,你们喜欢汉族音乐吗?
学生回答各异:喜欢、不喜欢、不知道哪些是汉族音乐等。
师:都不要紧,今天老师就请大家先欣赏我们汉族的民歌,了解一下汉族音乐的特色,相信大家会喜欢上我们汉族的音乐的。
四、欣赏教学
(1)江苏民歌《茉莉花》欣赏教学
1、初听歌曲,交流感受。
多媒体播放歌曲《茉莉花》。
初听完毕,教师和学生交流听后感。
师:怎么样?咱们汉族的歌曲不错吧?
学生们七嘴八舌开了:太好听了、很优美、抒情、好像真的闻到茉莉花的味道、大多学生表态会唱这歌,只是不知道这是汉族的歌曲等。
评析:让学生自由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歌曲的最初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思维。
2、复听歌曲,完成练习。
师提出问题:歌曲的音乐特点(民族、地区、速度、人声分类、情绪),课件显示问题。
评析:复听时,学生们更好地进入状态,大多学生都跟着哼唱歌曲。
复听完,师生问答,完成练习。
师:《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江苏的汉族民歌,以清丽、柔婉的曲调和优美、抒情的旋律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这也是这首歌曲为什么流传至今,受到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课件显示问题,完成练习。)
师小结:这是一首由女声独唱的流传于江苏的汉族民歌,稍慢,歌曲清丽、柔婉、抒情、优美。
3、介绍汉族的民俗风情。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都是源于我们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汉族是56个民族中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汉族文化悠远流长,特别是每逢节日到来,汉族人常会敲锣打鼓以示庆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节目,如春节有舞狮、舞龙、秧歌,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还有我们潮汕本地的潮州大锣鼓。
评析:教师在介绍的时候,引导学生回答这些传统节目有哪些,学生们一说到自己喜欢节日里的节目,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
4、欣赏汉族舞蹈——扇舞。
师:其中,最柔美的就是扇舞,(出示扇子)大家看,这就是汉族扇舞所用的道具——布扇。(师示范简单的两个动作)怎么样,好看吗?同学们想不想欣赏我们汉族的扇舞啊?
生:想!
师:那好,老师就表演一段给大家欣赏,请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跟着音乐一起唱。
播放音乐《茉莉花》,教师表演扇舞,学生轻轻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部分熟悉此歌的学生们动情地唱着歌曲,一小部分学生已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晃动身子进行律动,进一步推进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
(2)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欣赏教学
1、初听歌曲,交流感受。
多媒体播放歌曲《青春舞曲》。
初听完毕,教师和学生交流听后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
生:维吾尔族(个别学生会边回答边做着具维族特色的舞蹈动作,课堂上引来一阵阵开心的笑声)
师:大家知道歌曲唱了什么吗?
生:青春像小鸟一样、青春一去不返、要珍惜时间、时间很宝贵
师:说得很好,这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歌曲教育了我们要热爱青春、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和领略独具魅力的新疆音乐。
评析:具有新疆特色的歌舞画面十分丰富多彩,画面中的新疆人民载歌载舞,还以天山为舞蹈背景,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疆歌舞的特点和了解那里的民俗风情。
2、介绍新疆的民俗风情。
师:同学们印象中的新疆是什么样的呢?
生:葡萄、哈密瓜、烤全羊、天山、小花帽(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新疆的了解还真不少呢。新疆最出名的就是水果,故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新疆位处我国西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新疆的昼夜温差很大。在夏天,早上穿皮袄,中午穿薄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所以就有了“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一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过的火焰山就是现在的新疆呢。每逢节日,这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戴上最心爱的“朵巴”,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舞庆祝。“朵巴”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小花帽,朵巴不仅是维吾尔族人的标志,也是维族姑娘的爱情信物,她们常将亲手绣好的花帽送给心上人。说了这么多,大家对新疆的了解更多了。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这首《青春舞曲》,大家可以跟着音乐唱,看看屏幕中的人们是怎么表演新疆舞蹈的,学一学,然后把上面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并解决了。(课件显示问题:民族、地区、速度、人声分类、情绪)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疆的音乐和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体验和了解,同时对新疆音乐产生极大兴趣。
3、复听歌曲,学跳新疆舞蹈,完成练习。
多媒体播放音像《青春舞曲》,教师引导学生边唱边学跳新疆舞蹈,并示范一些典型简易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提示学生要注意昂首、挺胸、立腰,这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
复听完,师生问答,完成练习。
师小结:《青春舞曲》是一首男女声合唱的流传于新疆的维吾尔族民歌,快速,歌曲短小、精炼,旋律欢快、流畅,节奏轻快、跳跃,给我们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评析:复听时,学生有认真聆听的,有小声哼唱的,更多的学生边生动地唱着歌曲边有模有样地学着画面里的舞蹈动作。教师生动的示范引导、学生们风趣的舞蹈动作调动了气氛,将课堂的活跃程度推向高潮。
(3)蒙古民歌《牧歌》欣赏教学
师:大家刚才表现得真棒。最后,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有着宽阔草原的地方——蒙古,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教师手指屏幕,课件显示问题)一同驰骋在辽阔、宽广的草原音乐中吧。
1、欣赏歌曲、交流感受。
多媒体播放歌曲《牧歌》。
在欣赏前提出问题:民族、地区、速度、人声分类、情绪(课件显示)
欣赏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音乐,用心领会音乐表现的意境。
师:同学们,听完了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生:太想去草原了;好像看到了蓝天、白云、草原和羊群;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马儿在草原上飞奔;歌曲的开始和结尾都比较弱等。
评析:学生在第一段初步感受音乐形象和特点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第二段,有利于学生在一种“静态”中展开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简析歌曲、完成练习。
师:说的太好了,歌曲正是从蓝天、白云、草原、羊群展开,并在力度上由弱—强—弱进行一系列的变化,表现仿似羊群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这样一种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成歌曲的练习。
课件显示问题:民族、地区、速度、人声分类、情绪
师小结:《牧歌》是一首男声独唱的广泛流传于蒙古的蒙古族民歌,慢速,歌曲曲调悠长,旋律抒情、宽广,充分地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倾吐出草原人民对草原乡土无限热爱的深情。
3、介绍蒙古的民俗风情。
师: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草原上搭起帐篷,这些美丽的帐篷就成了他们的房子。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由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的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古时,蒙古族就在辽阔的草原上,经常燃起篝火畅饮,高歌欢舞,舞姿豪放大方,体现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点。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主要的活动有摔跤、赛马、射箭。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师手执哈达做献礼状,引来学生开心的笑声,甚至有的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回礼)。
4、欣赏蒙古族舞蹈
师:接下来,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蒙古族的舞蹈。
多媒体播放《牧歌》片段,教师手执哈达表演蒙古族舞蹈。
评析:虽然学生对蒙古文化很感兴趣,也许是平时接触得较少,所以对蒙族文化了解不多,当他们听完老师对蒙古族的介绍,看到老师在表演蒙古族舞蹈,表现与之前两异。大家都观看得十分入神,整个课堂完全与音乐融合为一体,显得特别安静,孩子们对美丽的草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遐想。(表演一结束,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又把课堂的气氛调动得活跃起来)
五、创编与表演。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三个民族,学到了这么多知识,大家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大家要不要对今天的收获表示庆贺啊?生:要!
师:好,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歌曲——小孔莹演唱的《爱我中华》。我们将分为四个小组,请每一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形式来庆贺,看看哪一组的表现最出色。
(2)、自主探究
四个小组经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一组:画一幅画——荷花(课前布置预习,做好准备)
第二组:表演舞蹈(教师引导学生戴上各具特色的民族头饰进行表演)
第三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第四组:演唱
(3)互动合作
播放孔莹演唱的《爱我中华》音像,各组学生跟着音乐表演合作。期间,教师在各组间引导学生。
评析:小组比赛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创编、合作,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互动合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整体的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的协调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起到很大作用。
(4)交流互评
表演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各组之间进行互评。
评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六、课堂小结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总结本课所欣赏的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课件显示音乐特点的表格)
评析: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也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教学拓展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时下发生的灾情资料:如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南方水灾等,说说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你会不会去帮助灾区人民,如果会,该怎么帮助?
评析:一堂出色的延伸课不但能使学生增长技能,往往会使同学们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启示,知识的延伸对于学生把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好处,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当课堂生动有趣时,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学习的兴趣会浓厚,思维活跃了,接受能力才强,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性、积极性,愿意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通过聆听、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表现手法作出整体性的反应,以“听”、“唱”、“演”、“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整个过程注重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知趣结合”的教学新理念。
不足之处在于,小组间互动互评时,有个别学生因为个人能力差异而无法真正参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例如作画的那一组,只有一个学生作画,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大多在一边闲看,这是小组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其实我可以引导“闲看”的小组成员以其他形式参与,例如和他组演唱、伴奏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兼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