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巴 西 授课年级 七 年 级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巴西在南美洲地位置,明确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了解热带雨林巨大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说明热带雨林地现状以及保护的措施。 3、通过对茂密地热带雨林地学习,树立正确地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地行为习惯。
学生分析 在晋教版地理教材中,巴西这节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和人口与城市。基于七年级的认知水平,我把它归纳为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两部分来讲,因为学生从前面的知识中已经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是先学自然环境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出人文环境特征,这样就把巴西这节知识系统化了,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又为学好下节知识做了铺垫。
教材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感到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不够,要多联系前后知识,使学生知识形成系统,不仅曾加了知识容量,而且培养了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这样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难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开发。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位置 二、面积 三、地形 八、亚马孙河 四、气候 五、亚马孙平原 七、亚马孙热带雨林 播放视频“世界杯足球赛” 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视频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最爱踢足球?你们去过巴西吗?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巴西之旅。(导入新课) 师提问: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从那三个方面入手? 师讲述:纬度位置: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以及中部,东临大西洋的临海国家。 半球位置:西半球、南半球 师讲述:接下来我们来看巴西有多大。巴西在世界上的面积居第几位?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国土面积851.5万平方千米,差不多占南美洲大陆总面积的一半。师讲述:请同学们在地图册上找到巴西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巴西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呢? 师问:世界四大长河是哪四大长河?结合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最后师分析总结答案 师讲述:我们来看一下巴西的气候图,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有小部分的亚热带湿润气候。 我们已经对巴西的地理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进行巴西之旅。第一站:亚马孙平原 这里的树木非常茂盛,不仅多森林,而且动物也特别多,因此被称为什么? 师讲述:为什么这里的森林这么茂密呢?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热带雨林给人类的贡献。可是现在的热带雨林已经受伤了,巴西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等,他们是怎么破坏的?那我们怎么来保护热带雨林呢? 提出问题,吸引学生。 学生看地图册回答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学生看地图册回答并归纳总结地形地势特征 学生看图归纳巴西的气候特征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地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看书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同桌为单位思考讨论,最后展示答案。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通过开篇设问,引起学生好奇心调动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回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新旧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能得出结论。 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脑积极参与探究。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结 谈论本次巴西学习的收获
作业 课后练习(课堂完成),普及小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巴西 位置一、地理概况 地形 河流 气候 亚马孙平原 二、巴西茂密 热带雨林的作用 的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保护的措施
教学反思
一、课堂中的闪光点
1.设计讨论和合作讨论作为课堂的主线
设计了讨论、归纳、练习、拓展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通过图文转换建立空间概念,反馈矫正始终贯穿课堂始终。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视频欣赏、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3.学以致用,注重拓展提升
把中国和巴西加以对比,找出巴西和中国的相似之处。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西部开发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让学生去探究。
2. 合作探究各环节的活动要做具体要求和指导,平时要加强习惯、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事件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