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为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人体必需及时将体内产生的各种废物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主要依赖于泌尿系统。本节教材不仅介绍了尿液的形成、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还介绍了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等三个知识点。
关于尿液的形成过程,课本先通过对比一昼夜原尿和尿液量得差异提出问题,安排学生讨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图示对该过程进行理论分析。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其他途径,介绍了废物排出的方式及主要器官和排出的废物等。通过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生理知识,指导学生注意与废物排出有关的卫生学知识,如足量饮水、及时排便排尿等。通过安排学生调查,使学生了解人体排出废物需要处理以及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设计力图体现《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以讨论尿的形成为探究活动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废物排出和处理。
技能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过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通过观察课件,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废物排出和处理。
难点:1、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
2、概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指导学生设计、修改调查报告,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的相关资料。
3、FLASH: (1)尿液的形成过程;(2)肾透析示意
4、视频:尿液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举例、资料分析、自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
??
?
?
尿液的形成
?
?
?
?
?
?
?
?
?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
排出
知识
拓展
[引言]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其实就是水,当我喝大量的水后,一段时间后,我的身体会有什么生理反应?关于尿液,你们都有什么疑惑吗?
要想了解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
据科学测定,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仅为1—1.5L,这是什么原因呢?
[资料分析]:请同学们阅读书P71的相关内容,并认真分析“蛙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表”。
[思考]:
1.什么是原尿?2.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归纳]:
1.肾小囊内的液体2.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每L尿液中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则略有增加。尿液主要排出无机盐和尿素,此外,还排出多余的水。
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阅读书P71的相关内容。
[思考]
3.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4.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归纳]:
3.同血浆相比,肾小囊的液体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和尿素。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4.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归纳]: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尿液的形成先形成原尿,但是原尿中有很多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后,最后才形成尿液,所以原尿量与尿液量的差距才这么大。尿液的成分我们弄明白了。
[思考]:那么原尿是怎么形成的,尿液形成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呢?
[播放FLASH]:尿液的形成小动画。尿的形成,示意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经过肾小囊和肾小管时的情况。
[精讲]: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根据书中的图示进行讲解。强调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师进一步通过图示总结尿液形成。并出示“帮你记忆”。师生同读。
[提问]:你能说出尿液是如何排出的吗?
[归纳]: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和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拓展]:人的尿液在肾脏中产生的,那么通过对尿液的检查,能否知道肾脏是否有问题呢?
[展示]:尿液化验单
[讨论]: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血尿),如果是肾有疾病,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补充]:推测得很好,比如肾小球炎、肾结石等都可能造成血尿。如果在尿常规化验单中发现尿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即蛋白尿,也是一样道理。
当一个人的肾脏出现严重问题是,有时会出现尿毒症
[小知识]:尿毒症,只有依靠肾透析或肾移植来进行治疗。尿毒症可能是由肾本身的疾病引起的,如:肾结石、慢性肾炎等,也可能是由肾以外的疾病引起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播放FLASH]:肾透析示意。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肾能够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在大量饮水后,排出的尿液中,水的含量较高,一个人一天排出的尿液不应少于500ml,否则就会使废物在体内积累,伤害身体。
?
形成大量尿液
提出问题:尿液形成,尿液的成分,以及排尿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等不同问题。
?
?
以小组为单位带着思考题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数据。
通过阅读,认识到原尿是肾小囊内的液体。
?
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分析出尿液排出的主要物质,
推测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透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
?
了解形成的原尿与尿液差距大的原因。
观看小动画,发现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
直观地发现血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不会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其他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肾小囊。在血液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无机盐、水又重新吸收回血液。
?
边演示,边讲解,理清思路。
?? 认识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形成尿液的关键。
根据肾的结构示意图和泌尿系统图示,说出尿液从肾小管流入集合管并汇集到肾盂里,再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
?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推测可能是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红细胞经肾小球进入肾小囊,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
? 通过观看,认识到肾透析这项医学成就对于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意义,了解肾透析的原理。
认同排尿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关注自身健康。
?
认同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每天要喝足量的水,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及时地排出体外。?
以学生生活实际为例
创设情景
设疑导入
直观观察
小组合作
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形象直观了解尿液形成
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活学活用加强知识应用
加强知识的拓展,扩张学生知识面
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呢?与肾中的那个结构有关?排尿对人体的重要性又是怎么样的呢?
肾单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尿使身体中的废物可及时排出。
课后
反思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
尿液的形成: 血液 原尿 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