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7下 3.2.2赛乃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7下 3.2.2赛乃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5-04 10: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赛乃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赛乃姆》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中的一节欣赏课,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具有多元文化的鲜明特点,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于东北的中学生来说,几乎不接触,不了解。针对现状,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一节课教师进行大量的知识传递,涉及的知识点更加要求全方位,因此,本课注意抓住重点,而不片面,让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增进他们对新疆地区音乐艺术的认识,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聆听《赛乃姆》特点;初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几种代表性乐器;感受体验木卡姆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律动舞蹈、声势、演唱,感受《赛乃姆》,了解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归纳其特点。
情感与态度:学生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视唱旋律
2、声势节奏
3、舞蹈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随音乐舞蹈进教室。(播放《库尔勒》音频,教师用动作引导。动作:①捻指动作。②站好后瞭望式。③单手抚肩动肩。)
引入新课
师:请坐,我们跳的舞蹈是哪个民族?
生:新疆。
师:(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呀,跳起舞来唱起歌。”说到新疆你们知道哪些风土人情?
生:……
授新课
1、介绍乐器
师:新疆人人能歌善舞,维吾尔族尤为突出,甚至会手工制作和演奏乐器,下面老师带领你们认识几种乐器。
都塔尔:2根琴弦,琴箱大瓢形,琴颈细长。(出示图片,讲解。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热瓦普:2根钢弦,5根丝弦,琴箱半球形,两个如牛角状 的标志,横置胸前演奏。(出示图片,讲解。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艾捷克:弓弦乐器,2根主弦,若干辅弦,琴筒球形,内侧用蟒蛇皮包裹。(出示图片,讲解。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达卜:乐队总指挥,蟒皮鼓面珍贵,大多用羊皮或驴皮包裹,反面内部边缘有铁环,敲击时发出声响。(出示图片,讲解。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其它乐器:弹布尔、卡龙琴……(出示图片即可)。
2、《赛乃姆》基本节奏、声势
①出示节奏,教师示范一次说节奏(略)。
②出示声势,教师示范一次,学生自己练习,做两次后,边说节奏边做声势。
③用手鼓打节奏。
师:老师这有一面普通的手鼓代替新疆的达卜,(讲解持鼓动作,示范一次,找一名学生演示一遍。)这个节奏是维吾尔族歌舞音乐《赛乃姆》的基本节奏,请找出特殊的节奏?
生:附点、切分节奏。
④分三组模仿乐器演奏
手鼓组、热瓦普组、艾捷克组(先分组统一动作,随《赛乃姆》演奏)。
3、欣赏《赛乃姆》
①初听一遍。
②视唱旋律(钢琴伴奏,思考:乐句有什么特点?重复和变化重复)。
③复听一遍,了解歌词特点。
师:除了乐器演奏还听到什么?
生:歌。
师:看歌词唱些什么内容?(出示歌词,学生读歌词)
生:爱情生活。
师:歌词来源于现有的诗词或片段,还有表现幸福生活,痛恨黑暗势力……。
4、介绍木卡姆
概念及由来:
师:《赛乃姆》是木卡姆的一部分(出示木卡姆概念)。木卡姆是阿拉伯语“规范、聚会”的意思,转意为“大曲”。传说是一位擅长民间音乐的王妃邀集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木卡姆齐,对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整理出十二套大曲,称为“十二木卡姆”,每套都有三个组成部分(略),《赛乃姆》是木卡姆的一部分,可单独表演。
5、欣赏第八套《乌夏克木卡姆》精彩片段(播放视频)
四、巩固新课
师生同跳《赛乃姆》
1、总结舞蹈特点
师:视频中舞蹈都用哪些身体部位?
生:从手指到脚趾全身,眼神。
2、跳起来
师:动作来源于生活,看,这是什么动作?(挽袖式)。这是什么动作?(拎裙式、抚胸式),动脖是最标志性的动作,(安排男高女低)。
接下来我们也跳起来吧!(播放《赛乃姆》音频)。
五、小结
师:亚克西,请坐,2005年木卡姆艺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通过这节课希望大家热爱中国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这节课就上到这,再次随着音乐舞出教室好吗?
我把这个漂亮的新疆帽送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让她带我们跳起舞蹈走出教室吧!(播放《库尔勒》音频)
“好西……”——“再见……”!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涉及的内容多而深,因此备课极其用心,查阅大量资料,观看各种视频弥补自己在这方面内容的不足,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安排的课程环节紧凑、由浅入深、层层扩展、时间恰好。为突出学生主体性,参与度高,我设计了声势训练、乐器演奏组合、集体舞蹈环节。
今后改进,本课需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旋律化和美感,如果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更佳。
总之本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以审美为核心,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