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清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下《清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5 21:44: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下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教学设计

课题 清平乐 单元 古诗词诵读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能背诵并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诗词大赛引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知音。 2.中国诗词大会大家都看过吧,我们也来挑战一番。(1)请从以下字中识别一首五言诗。“路春空,乃山静,当发生。”(答案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君事春,景最好处,年是计绝”(答案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是烟柳满皇都。)3.这两首诗我们不久前刚学过。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春天的词。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读题。4.理解词牌名。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每一首词通过词牌来表明曲调,清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5.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清平乐还记得吗?出示朗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6.我们常说到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就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看文字猜诗句。 游戏 理解词牌名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词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
讲授新课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词是黄庭坚的《清平乐》,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黄庭坚(1045-1105)、字鲁面,写山各道人,又号倍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土,任校书部,修排神崇里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城,并为江西诗泥开山大师。后因新党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展道贬画,死干西南荒磷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惊春来行写移年无为的感慨。2.自由读说说了解。 三、初读词,读出韵味。1.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2遍。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2.听录音读,感受基调是怎么样的? 交流:低沉、哀婉。 3.跟着老师的节奏齐读。(课件显示节奏) 4.自由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基调。三、自主阅读,理解诗句。 1.《文心雕龙》中有这么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说:作者当情感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泉涌。读者只有认真分析作品,才能被作品中的情感打动。让我们走进这首词。 2.再读要求:朗读这首词,结合课文旁的注释和插图,说一说词句的意思。在你读懂了的和没读懂的内容旁边做好批注。 3.一句句交流说说意思。 最后出示: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其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同桌说说自己理解的意思。四、词作赏析,明确主题。 接下来带着我们的理解深入去感受词。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这两句你发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设问 预设二:拟人。 (2)春姑娘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眼前,作者听见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听见? 所以寂寞无行路。寂寞在这里指的是清静、寂静的意思。小结:哪儿也找不到春天的寻踪。这就是:寻春。 (3)寻春似乎是文人墨客们特别热衷的一件事。一句句出示朗读: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马行如疾轮,十里去寻春。——(宋)文同《寻春》 (4)词人黄庭坚执着于寻找春天的足迹,可是春去不踪影。如果你是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失望、惋惜)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句子。 2.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 词人换取的对象是什么呢?你觉得诗人的想象怎么样? 富有童稚的情怀,充满了天真、浪漫的情趣。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1)这句诗你又有新的发现吗?互为问答。 (2)为什么想知道春天的去处要去问黄鹂呢?你瞧这就是黄鹂,出示图。古诗中的常客,诗人经常有黄鹂来作诗。 (3))出示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宋)晏殊《破阵子》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含冤时,黄鹂是倾诉对象。寂寞时,黄鹂是很好的解闷伴侣。(4)原来诗人眼里黄鹂是善解人意的。诗人觉得黄鹂一定知道春天的行踪,所以这样写到……我们一起读句子。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最后词人找到春了吗?(1)理解:懂得,理解。因风:顺着风势。(2)黄鹂不住地啼叫,它宛转的歌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词人想到了什么呢?词人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百啭无人能解”,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3)结尾处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什么呢?夏天已经到来。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五、背诵词文,感受特色。 1.你觉得这首词有什么特色?(1)平淡朴实,委婉合蓄: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构思新奇巧妙: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2.跟着音乐反复吟诵词文, 将词写成文章。六、课外作业1.选择喜欢的方式熟练背诵词文。2.诗配画的方式积累本词或者发挥想象 阅读资料。 说说了解。 自由读诗。 听录音有节奏的朗读。 自由朗读。 阅读理解,做批注。 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理解词句,体会特点。 层层深入交流并朗读词句。 对比朗读理解诗句。 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诗句谈体会。 交流问题,理解词句,情感朗读。 感受特色, 背诵诗文。 【设计意图】只有当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词人所感、想词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词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所以课伊始就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寻春的诗句,既是复习六年级相应诗词,更是为下一步的感受诗人的失望、惋惜的心情做铺垫。 【设计意图】对诗词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 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深化理解这一 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词意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设计意图】划一的作业,不利于不同水,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统一的作业布置,必然会使一部分孩子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作业的效能。以上作业设计,体现了多梯级的特点,让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度量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作业。在有限的范围内,有这样的自由度,必然能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和学习效率。   
板书 清平乐 寂寞伤春 假设希望 更加失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最后希望 彻底绝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9张PPT)
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
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









答案: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答案: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是烟柳满皇都。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 平 乐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尤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
知人论世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

朗读这首词,结合课文旁的注释和插图,说一说词句的意思。在你读懂了的和没读懂的内容旁边做好批注。
自主学习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词作赏析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本词借伤春来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词作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马行如疾轮,十里去寻春。
——(宋)文同《寻春》
词作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马行如疾轮,十里去寻春。
——(宋)文同《寻春》
词作赏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失望、惋惜
词作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


富有童稚的情怀,充满了天真、浪漫的情趣。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
词作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宋)晏殊《破阵子》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三衢道中》
词作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含冤时,黄鹂是倾诉对象。寂寞时,黄鹂是很好的解闷伴侣原来诗人眼里黄鹂是善解人意的。诗人觉得黄鹂一定知道春天的行踪。
词作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人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百啭无人能解”,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词作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蔷薇暗示了什么呢?
夏天已经到来。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作赏析
(1)拟人(或比拟);
(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词作赏析
(1)平淡朴实,委婉合蓄: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构思新奇巧妙: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词作赏析
寂寞伤春
假设希望
更加失望
最后希望
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词作赏析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诵读吟唱
跟着音乐可读可背、可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