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
一.基础知识考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妥帖( ) 丁卯( ) 诲人不倦( )
别扭( ) 譬如( ) 颠沛流离( )
修润( ) 草率( ) 付之一笑( )
累赘( ) 别离( )
累计( ) 别扭( )
劳累(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léi zhuì( ) 商zhuó( ) rǒng( )长
商zhuó( ) 拖tà( ) huì( )涩
3.重点词语理解。
⑴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⑵ :商量斟酌。
⑶ :不好,不合适。
⑷ :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⑸ :指拖累、麻烦。
⑹ :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⑺ :形容做事拖拉。
4.文学常识梳理。
(1).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之称。
(2). ,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C.《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阳西下,磁湖湖面光影交织,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B. 李波和王成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形影不离。
C. 美国逆时代潮流,动不动就对他国挥舞制裁大棒,这种做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 纪实类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表现,得到了广大球迷的信赖和很多技术专家的肯定。
B. 在看了吴敬梓描写范进中举的丑态后,令人捧腹。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奋斗方能实现。
D. 磁湖的渔歌,西塞山的鹭影,东方山的钟声,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
8.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韩国废除汉字几十年后的今天,韩国日本等国又对汉字“敬为上宾”毕竟汉字在语言表现力、思考能力上的“深思熟虑”高于韩文、日文,汉字的兴盛 ① 。
复旦大学邵毅平认为,汉字的命运不是由汉字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力量强弱决定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或者复兴汉字,根本原因还是 ② 。”
A. ①不能只看其经济利益,更应注重发扬其精神文化 ②汉字博大精深
B. ①不能只发扬其精神文化,更应注重其经济利益 ②中国强大了
C. ①不能只看其经济利益,更应注重发扬其精神文化 ②中国强大了
D. ①不能只发扬其精神文化,更应注重其经济利益 ②汉字博大精深
9.语言运用。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1)语段中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2)语段中有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第____?句,修改意见:第______?句,修改意见:
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题。 薄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 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 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3分
2.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2分)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技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落了一地。
3.第一段中“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意思是作者 。原因是 。
4.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5.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_____、 、 。(3分)
6.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4分)
7.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 分)
三.写作表达
题目:我心中的宝藏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
一.基础知识考查。
1. tiē mǎo huì biè niu pì diān pèi rùn shuài fù léi/lěi/lèi bié/biè
2. 累赘 酌 冗 酌 沓 晦
3. ⑴诲人不倦 ⑵商酌 ⑶不妥 ⑷付之一笑 ⑸累赘 ⑹别扭 ⑺拖沓
4. (1).叶圣陶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2).张中行
5. 答案:D (解析:D项中“顺口”后面的分号改为逗号。)
6. 【答案】D【解析】A:“浮光掠影”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不符合语境。B:“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用在此处不合适。C:“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不符合语境。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使用正确。故选D。
7. 【答案】C
【解析】A:用词不当,“信赖”改为“认可”。B:缺少主语,改为“吴敬梓描写的范进中举的丑态”。D:搭配不当。删去“西塞山的鹭影”。故选C。
8.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首先第一空:首先从关联词“不能……更”,表明是递进关系,所以应“经济利益”在前,“精神文化”在后。第二空由上文“而是由国家力量强弱决定的”可见根本原因是中国强大了。故选C。
9. 答案:(1)①?将“与”前面的顿号删去?③?应将“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后的逗号改为顿号(每处1分,共2分)(2)②?把“搭建”改为“提供”(或:把“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③?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每处1分,共2分)?读(3)示例一:读《西游记》?我们能感受到孙悟空的善恶分明
《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示例二: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读《童年》?我们能体会到当时俄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
二.阅读理解
(一)
1.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2. 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3. 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4. 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二)答案:1.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2.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3.不稀罕薄荷。薄荷太普遍,味道不怎么样,我对它太熟悉。4.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5.厌烦(腻烦)、亲切、热爱(喜爱,答“爱上”不得分)6.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7.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每点1分,共2分)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写作表达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考生要知道“宝藏”的含义,它本义是指金灿灿的发着耀眼的光的金银财宝,但是在本题中,因为是“心中的宝藏”,所以宝藏就不是那些金银财宝了,而是你心里的那份美好。因为是“我”心中的宝藏,所以这份美好可以是别人给予你的,也可以是你赋予别人的,或者是你在生活中无意之间遇到的。总之,一定要与你相关,而且“我”在这篇文章中,充当的是主要人物,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本末倒置,如果花较多的笔墨去写其他人物,容易导致偏题。
例文:
我心中的宝藏
有位名人曾说过:“生活是多么广阔,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 我心中宝藏是如黄金般珍贵的友谊;宝藏是如钻石般闪亮的笑脸;宝藏是如糖果般甜蜜的赞赏。
?
友谊
爸妈又吵架了,妈又再一次一声不吭地离开了我。坐在教室里,泪水如雨地滑落,同学跑来安慰。可心中的苦涩却不曾减少。她们仍不放弃,还在不停地安慰我,可我的泪就如那春雨,一经开始就很难结束,直到后来有人说了一句:“不用担心,你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况且,你还有我们这此朋友啊。我们也是你 的亲人啊!”听到这,就如乌云遇到狂风,天空一下就明朗了。我抬起头来,看见她们那甜美的笑脸时,心中如青果般的苦涩才一点点退去。那时开始,友谊便成了我心中的宝藏,如黄金般珍贵。
笑脸
那一天,我发烧了。
爸妈到了学校把我带去医院。医生说是高烧要留在医院里打吊针。于是接连一个星期我都呆在医院和家里。病终于好了,当我走进校园时,心中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兴奋。看见熟悉的树木,听着熟悉的欢叫声,闻着熟悉的饭菜香。我走到了教室边,还没有进门,便听到有人大喊:“同志们,咱因病请假的同志来啦,让我们掌声欢迎。”听到这个,我忍不住笑了。走进教室,我看到了同学们那欣慰的笑脸。那时开始,笑脸便成了我心中的宝藏,如钻石般闪亮。
赞赏
一直以来,作文就是我文科的弱点。我不断地努力让自己把作文写好,却总写不好,所以不免有些灰心,失望。那一天,我的作文又被留下了。无奈,只好去找老师,听评析。刚进办公室,老师就说:“为什么你那么怕写作文?”一时语塞,所以便选择沉默。见我不说话,老师就说:“这一次作文你写得不错,只是写作文时不要专注于一种描写,那太单调。其实你这学期的作文水平进步很大,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一起加油,好吗?”那一刻,不知为何,我充满了力量,大声地说;“好!”只知道心中很甜,很甜。那时开始,赞赏便成为了我心中的宝藏,如棒棒糖般甜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课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7下
学习
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有关叶圣陶、张中行的文学常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重点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难点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 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标红色的字注音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简明扼要 沾溉 丁卯 自顾不暇 冗长
答案: rùn shū zhuó kěn pì méng lóng léi zhui biè niu tà tiē huì chǐ diān pèi zuò è zhān gài mǎo xiá rǒng
2.重点词义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3.作者简介---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线下》等,
长篇小说《倪焕之》,
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4.作者简介---张中行
(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 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代表作:
合作编著《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望自己和 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先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材料: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 ; (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三.合作探究,细读感悟。
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2.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
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第二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孔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 比 叶圣陶“确是人之师表”。
6.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
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
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
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五.赏析语言
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 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规范
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2.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
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字写出了作者没想到叶圣陶先生会在这时离世,写出了作者听闻此消息的震惊。
(“罩”是笼罩之意,“罩”字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除夕之时离 世带给作者巨大的悲哀,这种悲哀把整个心都占满了,痛苦悲伤之情难以形容。
3.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前面几个短语隔开,读时语速便不由自主地放慢,再加上“往矣”两个字,表现出作者的无奈、沉痛和悲哀。又突出先生过世之后我对他的怀念之切。先生的 “往”与 “我”的“常常想到”并列在一起,更显现出先生给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4.文中一些语句中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进行品析。
(1)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 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你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先找出句子中主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看它前面的修饰语,把这个修饰语去掉再读一 读, 你就会发现副词的表达效果了!
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折的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 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为 “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事实与常理相反,突出了先生 “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2)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品析:“特别”一词修饰“重视”,突出 叶先生对文风 “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3)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 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
六.写法探究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 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
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 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 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述,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七.把握情感
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 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记叙,赞美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贵品德,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及对
叶老的去世的悲伤,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
八.谈感悟、启示
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吧。
九.课堂练习
1.本文作者( ),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张中行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
绍钧 圣陶 作家、教育家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4.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关怀”的内涵, 表达具体形象。
什么是关怀?在我的字典里,关怀是这样的:它有耳朵,听到叹息和悲伤; _______,______;它有手,拥抱凄冷与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它有眼睛 看到失意和彷徨
它有嘴 述说温暖和力量
十.拓展提高
1.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
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这是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
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2.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叶圣陶的名言警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十一.布置作业
1.把本课的字词抄写3遍,整理重点词义和叶圣陶的文学常识。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
待人宽
-------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
律己严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课件40张PPT。《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部编版 七年级下新知导入同学们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
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
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
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
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新知讲解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有关叶圣陶、张中行的文学常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新知讲解预习检测-----字音给下列标红色的字注音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简明扼要 沾溉 丁卯
自顾不暇 冗长
答案: rùn shū zhuó kěn pì méng lóng léi zhui biè niu tà tiē huì chǐ diān pèi zuò è zhān gài mǎo xiá rǒng
新知讲解重点词义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颠沛流离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
不同的看法。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新知讲解作者简介---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进
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
《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
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隔膜》 》《火灾》《线下》等,
长篇小说《倪焕之》,
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新知讲解作者简介---张中行
(1909—2006年),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
《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
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代表作:
合作编著《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新知讲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新知讲解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望自己
和 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先生一样以身
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材料: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新知讲解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 ;
(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
(第8段)写作求完美。
新知讲解合作探究,细读感悟。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2.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
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
了论述
5.第二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6.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新知讲解1.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2.开头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我”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
文章;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新知讲解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
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
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新知讲解5.第二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孔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 比 叶圣陶“确是人之师表”。
6.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照应开头;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新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
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
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新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新知讲解2.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新知讲解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
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新知讲解赏析语言1.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新知讲解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新知讲解2.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字写出了作者没想到叶圣陶先生会在这时离世,写出了作者听闻此消息的震惊。
?“罩”是笼罩之意,“罩”字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除夕之时离 世带给作者巨大的悲哀,
这种悲哀把整个心都占满了,痛苦悲伤之情难以形容。
新知讲解3.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前面几个短语隔开,读时语速便不由自主地放慢,再加上“往矣”两个字,表现出作者的无奈、沉痛和悲哀。又突出先生过世之后我对他的怀念之切。先生的 “往”与 “我”的“常常想到”并列在一起,更显现出先生给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4.文中一些语句中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进行品析。
(1)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 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 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你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先找出句子中主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看它前面的修饰语,把这个修饰语去掉再读一 读,你就会发现副词的表达效果了!
新知讲解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折的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事实与常理相反,突出了先生“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2)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品析:“特别”一词修饰“重视”,突出 叶先生对文风 “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新知讲解(3)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 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知讲解写法探究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新知讲解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
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新知讲解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述,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新知讲解把握情感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新知讲解把握情感2. 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记叙,赞美了叶圣陶
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贵品德,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及对叶老的去世的悲伤,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叶圣陶先生深深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谈感悟、启示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
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
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吧。
课堂练习1.本文作者( ),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张中行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
绍钧 圣陶 作家、教育家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待人厚,律己严。
课堂练习4.请参照画线部分,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能从不同角度揭示“关怀”的内涵,
表达具体形象。
什么是关怀?在我的字典里,关怀是这样的:它有耳朵,听到叹息和悲伤;
_______,______;它有手,拥抱凄冷与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它有眼睛 看到失意和彷徨
它有嘴 述说温暖和力量
拓展提高1.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这是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
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拓展提高2.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拓展提高叶圣陶的名言警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把本课的字词抄写3遍,整理重点词义和叶圣陶的文学常识。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