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2课时课件(共6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2课时课件(共6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4 18:31:59

内容文字预览

(共63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第一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和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了解游记的特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邹垚娟3524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luǒ lù
pī lì



qián
chuānɡ
zhě
xuàn

jīnɡ lún
quán
zhǒnɡ
nuó


多音字



ě

xīnɡ
xìnɡ
shé
zhé
zhē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蠕动:
熠熠:
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闪烁的样子。
点我朗读


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 琼瑶仙境!

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冰塔林
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冰塔林
冰塔林
冰塔林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上)
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砾石堆上)
冰山脚下
置身于冰窟
写作手法:移步换景
游 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一、寻找 ,贴近作者
作者行踪
第一天
驶向格拉丹东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渐趋恶化)
身体状况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摔伤 恶心
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 没力气、挣扎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第一天
格拉丹东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观景立足点
景物特征
写景手法
远眺雪山
高峻、雄壮、
变幻莫测
简笔勾勒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
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大笔涂抹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 奇
简要概述
细看,
联想并想象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
凝聚历史
细致描写
由眼前景
联想历史
感受永恒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简要概述
三、再读再品,体察所感
第一天
第二天
格拉丹东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河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想象长江的故事
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时空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3--11)
写初见格拉丹东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1-2)


(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对祖国山河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品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2.赏析句子,感悟语言的魅力。
3.体会本文把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写法。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融雪处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
(2)此刻倒霉迹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qián chéng( )而愚蠢。
(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5)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
黧黑
接踵而至
虔诚
敦实
安营扎寨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2.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1.品读1-3自然段:
北坡
南坡
观察植被的不同?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明 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温 暖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写风
视 觉:冰体
感 受:
4.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5.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6.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2.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驻地条件艰苦:
高原反应
发烧疼痛
摔跤
隆冬将尽
气候严寒
自然环境险恶:
行走困难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4.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敬畏自然,豁达乐观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第1段)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通过反复利朗读引发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第4段)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第5段)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第5段)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5.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拟人手法
6.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10段)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7.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第11段)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8.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9.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第14段)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到“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 ,“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由雪山奇伟之景,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创造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赞美自然的伟力
长江及 雪山久远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到年轮
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故事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长江之源探险的故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探索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吗?它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和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一级作家、编审。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写作背景。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3.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 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 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 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
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2)词语释义
黧黑:形容黑。
骤然:突然;忽然。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色,使人扫兴。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徒)。
恭顺:恭敬顺从。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考究:精美。
静穆:安静而严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懈怠:松懈懒惰。
演绎:展现;表现。
(3)词语辨析
“漫不经心”和“心神恍惚”都有“心神不定”的意思。“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的是态度。“心神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形容的是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示例:
①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
②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2.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答案示例: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上)→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砾石堆上)→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
3.按照游记的“三要素”明确课文的内容。
(1)寻找“所至”,贴近作者。
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踪及其身体状况如何?(PPT)
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2)明确“?所见”.
从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明确。(PPT)
(3)再读再品,体察所感.。(PPT)
4.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叙写探寻各拉丹冬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第三部分(14、15):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弄清楚了文章的线索;下节课,我们便要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分析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2.赏析句子,感悟语言的魅力。
3.体会本文把写景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写法。
一、课前复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露宿(   ) 露马脚(   ) 晕倒(   ) 月晕(   )
煞尾(   ) 煞费苦心(   ) 省劲(   ) 自省(   )
2.填空。
马丽华,一级________、编审。她的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________》《________》,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________》《走过西藏》等。
答案示例:1.lù lòu yūn yùn shā shà shěnɡ xǐnɡ 2.作家 终极风景 西藏之旅 灵魂像风
3.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4.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答案示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答案示例: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点拨: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大多有三类:(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触 觉:温 暖。
听 觉:写风。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 觉:冰体。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答案示例:“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从俯视的角度写冰塔林。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写出了冰塔林“晶莹连绵”“平坦辽阔”的特点。作者在展现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2.第11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这一段是从更近处描写冰塔林。描写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状态比作长发披肩,展现出冰塔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特点。
点拨:景物描写的角度常见的有:(1)时空,如季节(春夏秋冬)、时间(早晨、中午、傍晚、夜晚);(2)视角,仰视、平视、俯视;(3)动静,以动衬静;(4)哀乐,如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5)虚实;(6)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自然环境险恶:隆冬将尽、气候严寒
驻地条件艰苦: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
行走困难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6.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案示例: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五、品味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第1段)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你是如何理解“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驻防”指军队驻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将“严寒”人格化,说明各拉丹冬的严寒时间之长,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使行文变得活泼、亲切。
3.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第4段)
答案示例:“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第5段)
答案示例:“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拟人手法。
7.“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山的精美与高峻。
8.“正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这几句交代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句?
答案示例:叙写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
9.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10段)
(删去加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示例: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10.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第11段)
答案示例:“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长发,写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丽无比。
1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1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第14段)
答案示例:“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变式题:说说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答案示例: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写自己静听冰下的流水声。水声潺潺,给人以静穆的感觉,带人进入一个圣灵的世界,让作者和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水声不断地流淌着,一直穿越千山万壑,不断地流向下游,养育着中华儿女,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所以也会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长江的故事啊!
点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联系具体语境,不能将句子从文章中抽离出来,与文章整体脱节,就句论句。
二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因此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就要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
三要联系文章的背景进行理解。一些文章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的,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时候,要结合背景进行理解体会。
四要抓住修辞手法,体会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作者为了达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常常会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因此如果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时,不仅要从语法和句式的角度思考和体会,还要根据修辞的规律来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通过该句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五要抓住句子中具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关键性词语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思考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六、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答案示例: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展现了它的雄壮美丽。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作者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生动形象而又细腻地表达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两句,既将冰川比作巨人,又将太阳人格化,表达生动形象,读来也活泼亲切。
2.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答案示例:作者在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展现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如在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时,调动了听觉、视觉的感官,多侧面描写了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和感受,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而在运用视觉描写时,作者又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先从远处砾石堆上俯视各拉丹冬,写出各拉丹冬的整体面貌;再从砾石堆上下来,靠近冰山,以平视的角度来写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进入冰塔林,用特写的方式具体写冰塔林的形状,让我们能够全方位认识各拉丹冬。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答案示例: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七、拓展延伸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八、课堂小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各拉丹冬是长江之源,它银盔白甲、高耸入云,简直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它的美丽让我们惊叹、震撼、赞美!同学们,如此美丽的自然之景,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啊!
九、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煞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án(  )卧 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圈点勾画)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4.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5.按照游记的“三要素”明确课文的内容。
(1)寻找“所至”,贴近作者。
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踪及其身体状况如何?(PPT)
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明确“?所见”。.
从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明确。(PPT)
(3)再读再品,体察所感.。(PPT)
6.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文中标记)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二)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第11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3.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主旨归纳。


6.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四、品味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第1段)

2.你是如何理解“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这句话的?

3.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第4段)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第5段)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7.“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8.“正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这几句交代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句?
9.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10段)
(删去加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10.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第11段)

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第14段)


变式题:说说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五、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2.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2.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选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有何作用?

4.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从这两段文字中举例赏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吁 煞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án(  )卧 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答案:
1.lénɡ qián ɡōnɡ rú dài dūn xū yù shā shà
2.豁 蜒 蜷 详 篷 蓬 砾 烁
3.(1)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2)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历历在目 (5)漫不经心 (6)川流不息 (7)络绎不绝
4.[解析] D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但并没有讽刺性。
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一是为了突出各拉丹冬的环境恶劣,二是为了表现工作人员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6.“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2.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示例:
①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
②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答案示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4.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答案示例: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上)→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砾石堆上)→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
5.按照游记的“三要素”明确课文的内容。
(1)寻找“所至”,贴近作者。
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踪及其身体状况如何?(PPT)
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2)明确“?所见”。.
从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明确。(PPT)
(3)再读再品,体察所感.。(PPT)
6.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叙写探寻各拉丹冬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第三部分(14、15):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品读1--3段
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答案示例: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点拨: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大多有三类:(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触 觉:温 暖。
听 觉:写风。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 觉:冰体。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答案示例:“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从俯视的角度写冰塔林。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写出了冰塔林“晶莹连绵”“平坦辽阔”的特点。作者在展现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2.第11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这一段是从更近处描写冰塔林。描写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状态比作长发披肩,展现出冰塔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特点。
点拨:景物描写的角度常见的有:(1)时空,如季节(春夏秋冬)、时间(早晨、中午、傍晚、夜晚);(2)视角,仰视、平视、俯视;(3)动静,以动衬静;(4)哀乐,如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5)虚实;(6)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自然环境险恶:隆冬将尽、气候严寒
驻地条件艰苦: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
行走困难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6.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案示例: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品味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第1段)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你是如何理解“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驻防”指军队驻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将“严寒”人格化,说明各拉丹冬的严寒时间之长,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使行文变得活泼、亲切。
3.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第4段)
答案示例:“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第5段)
答案示例:“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拟人手法。
7.“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冰山的精美与高峻。
8.“正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这几句交代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句?
答案示例:叙写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
9.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第10段)
(删去加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示例: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10.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第11段)
答案示例:“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垂挂的冰如同流苏的样子,比作披肩的长发,写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丽无比。
1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1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第14段)
答案示例:“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变式题:说说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答案示例: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写自己静听冰下的流水声。水声潺潺,给人以静穆的感觉,带人进入一个圣灵的世界,让作者和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水声不断地流淌着,一直穿越千山万壑,不断地流向下游,养育着中华儿女,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所以也会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长江的故事啊!
点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联系具体语境,不能将句子从文章中抽离出来,与文章整体脱节,就句论句。
二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因此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就要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
三要联系文章的背景进行理解。一些文章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的,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时候,要结合背景进行理解体会。
四要抓住修辞手法,体会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作者为了达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常常会在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因此如果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时,不仅要从语法和句式的角度思考和体会,还要根据修辞的规律来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通过该句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五要抓住句子中具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关键性词语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思考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五、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答案示例: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展现了它的雄壮美丽。如“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作者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生动形象而又细腻地表达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两句,既将冰川比作巨人,又将太阳人格化,表达生动形象,读来也活泼亲切。
2.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答案示例:作者在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展现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写。如在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时,调动了听觉、视觉的感官,多侧面描写了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和感受,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而在运用视觉描写时,作者又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先从远处砾石堆上俯视各拉丹冬,写出各拉丹冬的整体面貌;再从砾石堆上下来,靠近冰山,以平视的角度来写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进入冰塔林,用特写的方式具体写冰塔林的形状,让我们能够全方位认识各拉丹冬。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答案示例:文章中运用“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据说”有不确切、不确定之意,体现出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这句话又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秘色彩。
2.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写了长江考察热及中外勇士的探险。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可读性。
3.从全文看,选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有何作用?
设置悬念,为下文自己遭遇的种种不适埋下了伏笔。
4.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从这两段文字中举例赏析。
示例:“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句子亲切自然。“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语言幽默风趣。(举一处,有赏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树起/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咀咒的那一天,__①__。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凝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__②__,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鲜有人迹(xi?n) 咀咒 B.眩晕(xuán) 过于恭顺[来源:学_科_网]
C.虔诚(qián) 蠕动 D.劲旅(jìn) 浩浩苍苍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树起  凝望  无所不为 B.竖起  张望  无所不能
C.竖起  凝望  无所不能 D.树起  张望  无所不为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B.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裏羊皮袍[来源:学.科.网]
C.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来源:学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
D.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
C.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8.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二、综合性学习(13分)
学习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之后,八(2)班开展“话说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几项任务需要你协助完成。
1.【搜寻长江诗词】请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寻长江书法】关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幅书法作品题的是“颂江长”。 B.图中书法的字体是隶书,稳重大气。
C.该作品落笔轻重有序,整体美观协调。 D.作品中“颂”字的写法错误。
3.【撰写环保标语】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请拟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长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展文化活动】请仿照示例,以“了解母亲河——长江”为主题,列出两项活动。(2分)
示例:活动一:实地考察长江流域污染状况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学长江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发现。(4分)
材料一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三、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9分)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②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③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选文第①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2分)

2.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3分)

3.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好沉的一抔土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工程师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工程师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来源:学科网ZXXK]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3分)


②赏析加点词语。(3分)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分)[来源:学科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树起/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咀咒的那一天,__①__。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凝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__②__,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选文有改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鲜有人迹(xi?n) 咀咒 B.眩晕(xuán) 过于恭顺[来源:学_科_网]
C.虔诚(qián) 蠕动 D.劲旅(jìn) 浩浩苍苍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树起  凝望  无所不为 B.竖起  张望  无所不能
C.竖起  凝望  无所不能 D.树起  张望  无所不为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B.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裏羊皮袍[来源:学.科.网]
C.①它才在蔚蓝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来源:学②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
D.①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解析:D项“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2分)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
C.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回响”与“情谊”搭配不当,删去“和浓浓的师生情谊”;C项,“超过”与“以上”重复,删去“以上”;D项,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者“使”。)
8.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解析D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但并没有讽刺性。)
二、综合性学习(13分)
学习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之后,八(2)班开展“话说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几项任务需要你协助完成。
1.【搜寻长江诗词】请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寻长江书法】关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幅书法作品题的是“颂江长”。 B.图中书法的字体是隶书,稳重大气。
C.该作品落笔轻重有序,整体美观协调。 D.作品中“颂”字的写法错误。
3.【撰写环保标语】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请拟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长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展文化活动】请仿照示例,以“了解母亲河——长江”为主题,列出两项活动。(2分)
示例:活动一:实地考察长江流域污染状况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学长江发现】在行走汉江的过程中,小组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发现。(4分)
材料一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子男五十里”,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令人景仰。
答案示例:
1.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C
3.示例一:千金易得,一江难求。 示例二:保护水源,爱我家园,造福后代,长江之源。 示例三:保护长江,人人有责。 
4.举办长江诗文朗诵比赛 办一期关于长江的手抄报
5.我的发现:(示例)汉江赋予了我们民族名字,而且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三、阅读理解(31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9分)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②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③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选文第①段中第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2分)
补充说明我们过冰河的方式。
2.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3分)
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理解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长江的源头,这一刻不停的流水孕育了奔腾千里的长江;深层含义是这长江的源头不仅孕育了长江,更孕育了长江沿岸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流露出作者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好沉的一抔土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工程师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工程师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来源:学科网ZXXK]
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3分)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
②赏析加点词语。(3分)
“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当下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分)[来源:学科网]
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