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曲鉴赏
第31首 渔家傲·秋思
【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②/无留意。
四面边声③/连角起,
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西北边疆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军中号角一吹,四面边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④〔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内容: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第二句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下天气极其寒冷;最后一句通过写坐落在层峦叠嶂里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的景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炼字:“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
用典: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与词人的家乡截然不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⑤泪。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争未胜,归家无期。悠扬的羌笛吹响,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须发都变白了,出征的士兵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内容: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用典: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亲念乡的复杂感情。
内容、表现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主旨】本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之情和思乡忧国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第32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文学常识】本词作者苏轼,“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表明了写作内容。这首词为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老夫/聊①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③。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①〔聊〕姑且,暂且。②〔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③〔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
内容: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后一句写词人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酒酣/胸胆/尚开张④。鬓微霜⑤,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⑦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⑧。
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然)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的军队。
④〔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⑤〔鬓微霜〕鬓角稍白。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⑦〔会〕终将。⑧〔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内容:下片以抒情为主。“酒酣”之后,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了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借代:“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射天狼”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第33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①,五十弦/翻塞外声②,沙场③/秋点兵。
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军营里,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①〔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kǎi)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②〔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③〔沙场〕战场。
内容: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的动作和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指回到梦中,是词人的想象而非现实,“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
炼字:“秋”字点明季节,烘托出征前肃杀的氛围,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⑤/弦惊。了却⑥/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离弦像惊雷一样震耳。(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自己已生白发!
④〔的(dí)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⑤〔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⑥〔了却〕了结,完成。 ⑦〔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内容:下片前四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结语点明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白发生”一句,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修辞: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将激烈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地描绘了出来。
炼字:“马”“快”“弦”“惊”四个字,准确地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
【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第34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文学常识】秋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①。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④/强派/作/蛾眉⑤,殊⑥未屑⑦!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我也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念浙江故乡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很不甘心做女子!
①〔拭〕擦。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③〔思浙〕思念浙江故乡。④〔侬〕我。⑤〔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⑥〔殊〕很,甚。⑦〔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内容: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秋容如拭”。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最后两句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炼字:“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史记》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国破。
身不得,男儿列⑧,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⑨/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⑩!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⑧〔列〕属类,范围。⑨〔莽红尘〕莽莽人世。⑩〔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内容:下片抒情,格调高昂激越。前四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了“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化用诗句:“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
第35首 十五从军征
【文学常识】《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①累累②。”
路上碰到一个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①〔冢(zhǒng)〕坟墓。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
表现手法:“遥看”一句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
兔从/狗窦③入,
雉④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⑤,
井⑥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中钻进去,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④〔雉(zhì)〕野鸡。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⑥〔井〕这里指井台。
内容:野兔从狗洞中钻进去,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的情景,表现出一片破败的景象。摄取中庭、井台随意生长的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一切已物是人非,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表现手法: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
舂谷/持⑦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⑧熟,
不知/饴⑨阿谁。
拿着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⑦〔持〕拿着。⑧〔一时〕一会儿。⑨〔饴〕同“贻”,送给。
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表现手法: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流露出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对战争的厌恶。
第36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学常识】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①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也被刮断,塞北的天空,刚到八月就下起了大雪。
①〔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内容: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一种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
炼字:“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更表现了雪之骤和雪之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异、好奇之感。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②,
都护③铁衣/冷难着④。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帐幕,穿着狐裘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都护的手冻得都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戴。
②〔控〕拉开(弓弦)。③〔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④〔着(zhuó)〕穿。
内容:前两句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是从侧面描写天气寒冷。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极显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瀚海⑤阑干⑥/百丈冰,
愁云惨淡⑦/万里凝。
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大片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阴云。
⑤〔瀚(hàn)海〕指沙漠。⑥〔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⑦〔惨淡〕暗淡。
内容: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
修辞: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
中军⑧置酒/饮⑨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将摆设酒席宴请归客,弹奏胡琴、琵琶,吹奏羌笛来助兴。
⑧〔中军〕指主将。⑨〔饮(yìn)〕宴请。
表现手法:渲染,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了送别的隆重场面。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⑩红旗/冻不翻?。
傍晚时分,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冻住了风扯着也无法飘动。
⑩〔掣(chè)〕拉,扯。?〔翻〕飘动。
内容: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炼字:“掣”字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修辞、表现手法:运用夸张和反衬,写出了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内容: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把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
内容: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
炼字:“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写作手法:运用留白手法,含蓄委婉,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主旨】本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第37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南乡子”是词牌名。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①〔神州〕中原地区。
内容:上片借景抒情,落笔眼前引遐思。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通过一问一答,自然地引出下文。“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问句纵观千古成败,表达了作者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情感:末句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无奈、伤感、抑郁的情感。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
②〔兜鍪(móu)〕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③〔坐断〕占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内容、情感:下片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修辞: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用典:“生子当如孙仲谋”,借对孙权英勇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暗讽今事,暗示了对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主旨】本词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浓浓的爱国之情,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第38首 过零丁洋
【文学常识】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写作背景】本诗是文天祥被俘后的第二年,被押解路过零丁洋时所作,以明志节。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辛苦/遭逢①/起/一经,
干戈②/寥落③/四周星④。
遇到朝廷选拔,历尽辛苦,终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抗元战争已进行了四周年,战事逐渐消歇。
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③〔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④〔四周星〕四周年。
内容: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诗人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⑤,
身世/浮沉/雨/打萍⑥。
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⑤〔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内容: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修辞: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心,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诗人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⑦/洋里/叹/零丁。
昔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⑦〔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内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已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修辞:用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概括了诗人难忘的经历。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
情感: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⑧。
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
⑧〔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内容: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表达方式、情感: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主旨】这是一首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诗篇。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第39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文学常识】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山坡羊”是曲牌名。
【写作背景】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这首作品是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①/潼关路。
(关上)群山绵延起伏,像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到潼关来,(关下)波涛滚滚,像在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地势十分险要。
①〔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内容: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中华山川的壮美,赋予自然风光以人格化的感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再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
炼字:“聚”字写出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的雄伟气势;“怒”字将黄河人格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望/西都②,意/踌躇③。伤心秦汉/经行处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远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②〔西都〕指长安。③〔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④〔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内容:写经过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思中。
炼字:“踌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无论哪个朝代兴起,受苦的都是百姓;无论哪个朝代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内容:“曲眼”,升华了整首曲的主题。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主旨】本诗通过写景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更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第40首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课标篇目)
【文学常识】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相见欢”是词牌名,又作“乌夜啼”。本词选自《南唐二主词》。
【写作背景】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①清秋。
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夜空中弯月如钩。
幽深的庭院,高高的梧桐树寂静无声,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凄凉的秋色中。
①〔锁〕这里是笼罩的意思。
内容:西楼、缺月、梧桐、深院,这些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作好铺垫。
炼字:“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修辞:“月如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的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②滋味/在心头。
这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离乡去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
②〔一般〕一种。
炼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修辞:运用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用“丝”来比喻“离愁”,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心绪。
写作手法:最后一句运用白描的手法,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道出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主旨】本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为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的“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