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曲鉴赏
第1首 观沧海
【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激昂。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该诗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东临①/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①〔临〕到达,登上。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直陈其事,语言质朴,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②,
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②〔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炼字:“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内容、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④/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④〔星汉〕银河。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内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幸甚/至哉⑤,
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⑤〔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苍凉中又有慷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第2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诗大多飘逸洒脱,诗歌语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著称。代表作有《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文化常识】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表贬官的还有“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贬”。表升官的有“擢”“拔”“拜”,表免官的有“罢”“黜”“免”。
【写作背景】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
闻道龙标③/过五溪。
柳絮已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要经过五溪。
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内容: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点题,“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悲愁、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第3首 次北固山下
【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题目中“次”是“停宿”的意思。
【写作背景】先天元年王湾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客路①/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我要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修辞:以对偶点题。“青山”即北固山,“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是诗人的想象,明写青山与绿水,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白帆高高悬挂。
炼字: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作铺垫。修辞、情感: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②,
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②〔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在夜将尽未尽之时,东方的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是春天。
炼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修辞、情感: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主旨】本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①,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内容:前三句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画面描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夕阳/西下,
断肠②人/在天涯③。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游子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表现手法:“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悲伤之情。
语言: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第5首 夜雨寄北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大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
修辞: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归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何当①/共剪/西窗烛,
却话②/巴山/夜雨时。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①〔何当〕何时将要。②〔却话〕回头说,追述。
内容: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内心。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友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时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