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曲鉴赏
第6首 木兰诗
【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①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③,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①〔唯〕只。②〔忆〕思念。③〔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内容: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④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水流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鸣叫声。
④〔旦〕早晨。
内容: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长鞭”四句使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⑤,关山/度⑥/若飞。朔气⑦/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多年之后得胜而归。
⑤〔戎机〕战事。⑥〔度〕越过。⑦〔朔 (shuò) 气〕北方的寒气。
内容: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只有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⑧/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⑨。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⑧〔策勋〕记功。⑨〔强〕有余。
内容: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⑩;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⑩〔扶将〕扶持。?〔著(zhuó)〕穿。?〔帖〕同 “贴”。
内容: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靠近、临近。?〔走〕跑。
内容: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兰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主旨】这首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颂扬了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第7首 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内容、情感: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下③!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 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
内容: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炼字:“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主旨】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第8首 望岳
【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岱宗①/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②。
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①〔岱宗〕指泰山。②〔未了(liǎo)〕不尽。
内容:前两句写仰望泰山整体。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是从远望的角度来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③神秀,
阴阳④/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
决眦⑥/入归鸟。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聚集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③〔钟〕聚集。④〔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⑤〔曾〕同“层”。⑥〔眦(zì)〕眼眶。
内容: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造化钟神秀”是指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
炼字:“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⑦/凌绝顶⑧,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⑦〔会当〕终当,终要。⑧〔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内容: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用“众山小”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主旨】全诗紧扣“望”字写景抒情,把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巍峨高大的气势描写得纤毫毕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9首 登飞来峰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①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②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②〔缘〕因为。
内容:“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旨。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炼字:“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等一些消极的事物,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
【主旨】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第10首 游山西村
【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写作背景】《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
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①〔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 称为“腊酒”。浑, 浑浊。酒以清为贵。
②〔足鸡豚(tún)〕备足鸡肉、猪肉。豚, 小猪, 这里指猪肉。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浊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眼前忽然柳暗花明,前方又出现了一个村子。
哲理:“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在逆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③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戴简朴,保持着传统风俗。
③〔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④/夜叩门。
从今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就会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都会拄着拐杖在夜里敲门拜访这里的村民。
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本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与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与向往
第11首 己亥杂诗(其五)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内容: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鲜花。
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内容: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最后一句,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本诗将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笼罩在寒冷的水面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哀愁,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这两句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炼字:“犹”字形象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
用典:借用“后庭花”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前朝旧事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