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第一章
章 末 小 结
知 识 结 构
规 律 方 法
一、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及以后将要学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极限思想
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我们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中常用的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瞬时加速度用Δt→0时的平均加速度表示,也用了极限思想。
3.数理结合的思想
(1)本章涉及的v-t图象直观地表示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典型的用数学知识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这类图象既是研究运动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图象类问题的基础。
(2)比值法定义物理量,例如速度v、加速度a的定义。这种方法在以后还经常用到。
二、解题方法技巧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建立物理模型,并把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模型建立联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模”,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时,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便于我们更直观、更形象地分析过程,找到解题思路,因此,在学习中要逐渐养成画运动示意图,分析运动过程的好习惯,做到眼前有示意图,脑海中有运动情景。
3.要求某一个物理量,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其定义求解,因此学习每个物理量时都必须透彻理解其定义,以及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
4.用运动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直观、清楚,因此要善于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其图象,以帮助解题。
ABCD
三、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时间和时刻:对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要有正确的理解,如第1s末、5s时(第5s末)、第10s初(第9s末)等均为时刻;前2s内(0至第2s末)、第8s内、第1s至第8s等均为时间。对于时刻和时间,可以借助时间轴来区分。
2.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矢量,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标量,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总长度。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3.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
(1)速度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分,平均速度指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瞬时速度是指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时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注意: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4.速度与加速度
特别提醒:
(1)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不能根据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当加速度与速度均为负值时,速度也增加。
(2)速度的变化趋势与加速度的变化趋势无关,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不一定减小。
C
4.由速度图象可得到的信息
(1)可直接读出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2)可直接读出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3)由图可求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4)可以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BD
解题指导:(1)图线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分析时要把图像与物体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2)根据图线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变化。
(3)明确图线“拐点”“交点”的含义。
触 及 高 考
本章内容是整个运动学的基础,是进一步学好动力学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必备知识,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考中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较少,命题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一、考题探析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从右向左
0.19
二、临场练兵
选择题(单选题)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