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亚洲概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亚洲概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5-06 10: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教版 第7章 亚洲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亚洲概述
课题名称 亚洲概述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总结亚洲地形和地势特点; 3、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通过阅读资料,学会分析亚洲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以及经济与发展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观察,读图分析、讨论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初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亚洲的情感,激发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读图分析、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海洋,相邻大洲及分界线; 亚洲地形特点和主要的地形区。
教学难点 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节知识是学生第一次去认识一个区域,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而本节涉及地名多,读图量大,因此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1、注意教会学生懂得阅读各种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 2、教会学生使用图像对比的方法,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同气候环境下的自然,人文景观差异。 3、教会学生运用图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
教学资源 地图册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让学生看本册课本目录,归纳本期内容的特点。 大洲→地区→国家 提出问题:如何去认识和了解一个区域呢? 引导并讲述: 1、位置 2、地理特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人文条件) 3、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引入:我们首先了解生活的亚洲 阅读归纳 引入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主题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读图活动: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 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读图描述亚洲半球位置
2、面积最大 读图活动: 1、读 “亚洲行政区划图”找出亚洲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端的纬度位置,并计算跨度。 经度 纬度 最东 169°40W 最北 81°N 最西 26°E 最南 11°S 跨经度 164° 跨纬度 92° 2、比较各大洲面积,计算亚洲面积与大洋洲的倍数。 3、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最大的大洲? (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大、东西距离最大) 读图完成左表 比较计算:4.9倍 讨论回答 读图比较和计算,说明亚洲是最大的大洲
3、海陆位置 读图活动: 读图完成教材活动1、2。 找出与亚洲相邻的海洋。 (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 找出亚洲与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读图完成活动:第1、2题,然后回答 通过读图熟悉亚洲的海陆位置和分界线
4、亚洲的分区 读图活动: 读“亚洲地理分区图”,分别指出六个分区中的注意国家。 (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读图回答 通过读图,熟悉亚洲六个分区的名称和位置
主题二:自然条件复杂 1、地形A、地势起伏大,中高周低 B、河流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海洋 C、主要地形区 读图活动:让学生读“亚洲地形图”: 1、找到亚洲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和最低点死海(-415),计算相对高度(9259.43) 2、读图归纳:亚洲地势从中部到四周有什么变化?(中部高,四周低) 3、找出亚洲的注意河流,思考:河流的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归纳河流的特点。 (呈放射状) 4、找出以下湖泊:里海、贝加尔湖 5、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山脉、平原、高原、半岛 读图思考,完成教材活动 完成活动2:计算珠峰与死海相对高度 完成活动5,分别指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河流 完成活动1、3、4,找到主要地形区,熟悉这些地形区的位置 通过读图查找地形区、河流和湖泊,让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总结归纳其特点,能够简要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气候 回顾复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读图活动:读“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1、全球有多少种气候,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说明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找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分布范围。 3、探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面积最大,南北跨度大,东西距离大、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 4、讨论完成P6—P7活动,归纳出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5、读p8教材,完成P8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冬季、夏季气候特征。 思考回答 读图完成活动 讨论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读图完成活动,理解夏季和冬季各季风气候特征 阅读和读图,了解季风的成因 通过读图和阅读,完成各项活动,归纳出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主题三:人口、经济和发展 1、亚洲分区 1读亚洲分区图,找出各分区的主要国家。 2、找出太平洋沿岸的分区。(北亚、东亚、东南亚) 3、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说亚洲主要国家名称,另一组说出所在分区。 读图活动 了解亚洲分区及范围
2、人口最多的大洲 1、阅读教材的内容,了解: 亚洲人口总数超过4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60.5%,全世界人口超亿的国家11个,亚洲占6个。以上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读“亚洲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分布图”完成活动。(东亚:日本;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 阅读教材归纳 读图完成活动 通过阅读和读图活动,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3、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1、让学生读图表完成活动,知道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国家人均GDP很低,人口过多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图片展示:观看图片,知道亚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占主导。 读图表完成活动 观看图片归纳 通过阅读图表、图片,进行比较和归纳,知道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原因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亚洲应该如何快速发展经济? 讨论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课堂总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 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 河流众多 气候复杂、景观多样 ↓ 生产生活方式多样、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归纳总结 重温本节主要知识 总结和巩固
板书设计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1、地形 ①、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 ②、河流: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海洋 ③、主要地形区 2、气候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三、人口、经济和发展 1、人口最多,人口问题严重 2、经济发展不平衡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反思 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贯穿读图分析、探讨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经老师点拨、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亚洲的学习初步知道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陈远国 第7章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