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明与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色彩的明与暗属于色彩知识中的明度。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用水粉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体验色彩的美感。
教学难点:用水粉或其他美术用具表现一张明度变化的美术作品。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美术色彩领域中的一节色彩理论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了利于学生的理解,我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色彩的明与暗,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发现色彩的明与暗的如何调和而来的,在欣赏提升中还原色彩的明与暗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收集身边的带颜色的纸张,穿有颜色的衣服
导入 拿出你收集的彩色纸,说一说它的颜色。
请同学们都举起来你的彩纸,因为色彩使得我们的生活缤纷多彩。
老师拿出一张蓝色的彩纸,如果你也有蓝色请举起来,我们的蓝色摆在一起,谁发现了这些蓝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深浅的不同
在教室里,你找一找还有没有这种深浅不同的颜色。
培养学生善于收集,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美术课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尝试发现
这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我们还可以称为明暗不同,我们把它叫做色彩的明度 出示课题:色彩的明与暗
在生活中色彩的明暗变化无处不在,想看看吗?
欣赏图片
打开色彩盒,颜色的排列由浅到深,出现颜色的明暗
以一个色为例,怎样调出明暗来? 学生猜猜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个颜色加入水的多少或者加入白色的多少,调出色彩的明暗
变魔术:教师拿三个塑料瓶,在三个塑料瓶盖上放同一个颜色,加入的水量不同,让学生同时摇晃 水马上变出了颜色。学生发现它们的颜色深浅不同。
出示色卡:以红为例 如何变深?如何变浅?学生发现加白或加黑使得红色出现了明暗的变化。
学生可以试一试 调一调。学生利用水粉、油画棒和彩笔等用具体验一种颜色不断加黑后明度会变得越来越低。可以试试在柠檬黄、蓝色、红色里加白色,看看颜色有什么变化?高的颜色加白,明度变化不明显。明度低的颜色加白,明度变化强烈。选一种颜色加黑,看看画面的明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 调色时的发现 总结调色彩明暗时的发现
让学生对颜色的深浅变化产生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研究,了解美术现象——明度变化。
三、探究形成,欣赏提升
教学检测 教学拓展,探究、理解知识点。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在美术属于中有一个名词叫明度,(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浓淡的程度。)
什么是明度高?什么又是明度低?继续观察这三杯水,说说哪一杯明度高?哪一杯明度低?浅的是指色彩明度高,深的是指色彩明度低。
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能见到明度变化?
学生描述:秋天的田野树林
四、欣赏
讨论:色彩的明暗变化产生的美感 如果世界上没有色彩的明与暗会是什么样?
欣赏有明暗变化的作品,学生说感受。
五、辅导与实践。
让学生制作一张有明度变化的作品。
色彩的明与暗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明度变化这一现象,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乐趣并体会明度的变化。
利用教师给的各种材料用具进行体验感受同种色和不同种色的明度高低变化。
感受高明度低不同给作品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起来往往会既枯燥,又很难讲,所以,在上这类课时,往往收效不理想。一直成为困惑美术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时较难逾越的学习堡垒!所以,在类似的理论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摸索与探究,取得了一些比较浅显的经验,现以小学五年级的《明与暗》一课为例,作一简单的小结。《明与暗》一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生动有趣又实在的学习与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用灌输法,势必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我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效。一、运用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课的引入阶段,我请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实物如汽车,课桌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与具体实物的差别,学生开始,还觉得难以比较,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比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二、利用学具与照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研究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时,首先要认识立方体面的变化。三、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较理论与实际(透视)的差异。为了加深明暗规律,在学生脑中建立更准确的立方体的明暗现象。我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比较观察到的明暗现象与数学理论的立方体的实际区别,以便加深印象,能较快地掌握好立方体的透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