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教案(2课时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教案(2课时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5 10: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重点)
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深深打动。
浅层阅读,自主学习
预习交流
生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②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④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5.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写作背景课文选自《全唐文》卷六O八。刘禹锡曾因触怒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按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岂料刘禹锡不怒反喜,还特撰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又将刘禹锡调到城北河边居住,屋子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再度将他调到城中一间斗室,刘禹锡仍然安心住下,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朗读指导
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停顿一下,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本探究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交流点拨】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并用一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有鸿儒,无白丁(雅)。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交流点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交流点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交流点拨】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深层感悟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交流点拨】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交流点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在文章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的写法。
内容主旨
《陋室铭》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写作借鉴
①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颂扬“惟吾德馨”
②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
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试仿写《陋室铭》[例]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惟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仿写]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新课导入,情景入题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浅层阅读,自主学习
预习交流
生字注音
蕃(fán)出淤泥(yū)濯(zhuó)亵(xiè)噫(yì)隐逸者(yì)鲜有闻(xiǎn)不蔓不枝(màn)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读xi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
间,表舒缓语气)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造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议论文。
三、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一)朗读指导
提示:
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之意。
整体感知
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文本探究
1.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君子B.自尊自爱C.仪态庄重D.美名远扬E.不同流合污F.独立高洁G.不攀附权贵H.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交流点拨】
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交流点拨】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出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魅力莲花
歇后语①荷花灯点蜡——心里明②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③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④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⑤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⑥莲蓬结籽——心连心⑦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谚语俗语①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②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3)咏“莲”佳句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②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④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课后反思: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其实,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对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教师可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