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8 一棵小桃树 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8 一棵小桃树 教案(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5 10: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重点)
理解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准备
五问自读法。“五问自读法”是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一棵小桃树》,作者在文中说总想为这棵小桃树写点什么,到底是怎样的一棵桃树让作者萌生了为它写一篇文章的想法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疑答惑。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孱头(càn)猥琐(wěi)忏悔(chàn)矜持(jīn)颤抖(chàn)魂魄(húnpò)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垂垂暮老:形容逐渐衰老的状态。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走近作者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全文共14段,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耐人寻味。第二部分(第2至最后一段)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经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段):眼前情景。第二层(第3至8段)插叙,回忆过去。第三层(第9至14段)眼前情景。
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交流点拨】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得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深层阅读,文本探究
文本研讨
在第1段中,作者:“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什么“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呢?
【交流点拨】“常想写”,说明“我的小桃树”有点特殊经历。“常想写”,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开头,造成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贴。“容颜尽”、令人心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第3段中,奶奶给桃吃时说的那番话,对我有什么启迪?
【交流点拨】启发了“我”孩提时代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朦胧向往。
4.作者多次写到:“桃核儿在院子角落里”,“它长的不是地方”,意味着什么?
【交流点拨】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5.第7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交流点拨】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6.第8段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三层意思:自责的话,一场痛哭,又见到了小桃树。十年浩劫,“极左”路线给有志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和压抑,国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织在一起,只有用“痛哭”来发泄。作者看看多灾多难的小桃树,想想自己坎坷的经历,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显。
7.第9至第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交流点拨】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9.总结课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暗线:“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语言品析
作者说埋桃核儿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第6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解释?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内容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四、板书设计,结构图解
五、语文积累,拓展延伸
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技巧
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如本文中的小桃树就是所托之物。但有的散文,题目不能提示象征物的,我们也要用别的办法找到它。
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仔细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反思
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