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5-1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长
1.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2.人口增长特点
(1)18世纪以前增长十分缓慢:
(2)18世纪以后,尤其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3)目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每年平均增加约8 000万人。
3.人口自然增长率
(1)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出生率一死亡率.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洲之最: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4)各大洲的人口数量: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其次是非洲,人口最少的大洲是大洋洲(南极洲除外)。
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指某一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单位:人/平方千米)
2.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南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人口稠密区共同特点:
从纬度位置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地形方面看,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人口稀少地区:极端干旱的涉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
三、人口问题
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压力大等。
措施:控制生育。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3.乡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带来的问题: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
4.正确的人口观: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5-2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种
1.分类:世界上有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他们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其中,肤色是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之一;此外,由于不同人种间相互通婚,世界上还有一定数量的混血人种。
2.分布
(1)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和西部、非洲的北部。
(2)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等。
(3)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的原住居民、印度南部等。
(4)混血人种:拉丁美洲。
3.人种与环境: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的肤色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二、多样的话育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语言之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3.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的南部(印度)、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加拿大部分地区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许多国家
三、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概况 宗教建筑 发源地区 经典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第一大宗教,信徒最多 教堂十字架 西亚 《圣经》 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清真寺:圆顶 阿拉伯半岛 《古兰经》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历史最悠久 寺庙 古印度 《大藏经》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5-3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一、乡村与城市
I.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场所。聚落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2幺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特征比较
规模 建筑物 人口数量 道路 汽车流量
乡村聚落 小 平房 少 疏 小
城市聚落 大 高楼大夏 多 密 大
乡村聚落: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城市可分为大、中、小城市等,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1.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气候、地形河流、交通等。
2、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形态 规模 密度
平原地区 呈团块状 大 大
山地、丘陵地区 沿山谷分布呈条带状 小 小
河湖附近 沿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呈现条带状或环状 大 大
沙漠地区 分布在绿洲上,呈点状或带状 小 小
3.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1)黄土高原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利用黄土的直立性,适应当地比较干燥的气候。
(2)西双版纳的“竹楼”:具有通风隔潮的特点,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
(3)因纽特人的“冰屋”:具有低矮,无窗户的特点,易于保暖.适应当地严寒的气候。
(4)西亚地区民居:具有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的特点,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气候。
(5)北京的古老四合院:适应北方冬季气候寒冷、风大的特点。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名称 传统居民 特点 当地环境 地区
冰屋 冰雪形成,半球开,墙体很厚,低矮,无窗户 终年严寒 北极地区
碉堡式建筑 墙厚、窗小、隔热性能好 炎热干燥,多风沙 西亚、北非
高脚屋 双层结构,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顶坡面长且陡 高温多雨,湿热 东南亚
1.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的宏村等。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正确处理好聚落等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世界典型聚落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名称 传统居民 特点 当地环境 地区
蒙古包 便于拆卸、安装、运输 气候干旱,草原面积大,游牧业为主 内蒙古高原
窑洞 凿洞而居,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 黄土高原
四合院 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和中间庭院组成 冬季寒冷,降水少 我国北方地区
1.(2017.德州九)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亚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C.热带雨林地区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人口稠密
D.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2017.青岛)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7.泰安)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丙处
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2017.济宁)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4~5题。
4.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环境污染严重 D.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5.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
①亚洲 ②欧洲 ③非洲 ④北美洲 ⑤南美洲 ⑤大洋洲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2017.聊城)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西部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017.怀化)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8.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2017.长沙)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十( )
A.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C.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
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
10.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是( )
A.冬冷夏热 B.冬雨夏干 C.终年高温多雨 D.终年温和多雨
11.(2017.永州)下列有关世界人口、语言与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以白色人种为主 B.青藏高原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C.阿拉伯语是澳大利亚的通用语言 D.墓督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地区
(2017.自贡)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日期,出现在( )
A. 1970年~1980年 B.1980年~1990年
C.1990年~2000年 D. 2000年~2010年
13.从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时间里,世界城市人口大约增加了( )
A. -倍 B.二倍 C.三倍 D.四倍
14.(2017.昆明)关于世界人种和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B.黑色人种的故乡是南、北美洲
C.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 D.佛教建筑物为清真寺
15.(2017.连云港)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是( )
16.(2017.昆明)图中属于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是( )
(2017 -海南)2017年6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沙特阿拉伯。据此完成17~18题。
17.随行翻译除了母语外,还应精通的语言是(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
18.随行人员看到最多的宗教建筑物是( )
A.教堂 B.清真寺 C.寺庙 D.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