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4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6 15: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自古文人多悲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张继笔下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王勃眼中的秋天;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晏殊笔下的秋天。
毛泽东
沁园春 · 长沙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曲子”或“称“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文体知识: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

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 沙:题目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
2、正音
舸: 怅:
寥廓:
峥嵘:
遒: 遏: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qiú
è
3、解词
寥廓:

辽阔:
高远空旷(天空高远空旷)
辽远广阔(土地海洋)
4、课文诵读
提示:
领字:(上片“看”下片“恰”)稍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上片: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
下片: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节奏:关键句子的节奏。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豪放词,它气派宏大,意境高远,反映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抱负。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四、整体感知
展开想象,说出词中描述的几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诗歌鉴赏 独立寒秋图
1、1、2、3句的正常语序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
2、诗的大意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流水滚滚北去。
(何时、何人、在何地干什么?)
3、“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
“独立”不仅表明是站着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小结:
“独立”这个词在全词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出现在词作的开始,表面看似乎有悖于一般作品先交代时间地点的惯例,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词奠定了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抒情基调。
4、这几句的作用
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五、诗歌鉴赏 湘江秋景图
1、“ ”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
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五、诗歌鉴赏 湘江秋景图
2、词人是怎样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
转换视角

(写景方法:移步换景、转换视角)

山上——
层林尽染
江中——
百舸争流
天空——
鹰 击
水底——
鱼 翔
(静)
(动)
(远)
(近)
  秋景图

万类

(远眺)
(近观)
(俯瞰)
(仰视)
转换视角
小结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3、这几句写景,锤炼精彩的字有哪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染”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
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
底、水天相映的水中自由
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
飞翔。拓展了词的意境。
“争"体现了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的热闹场面。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原“失意”。
此处:又深思而慷慨激昂的心情。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时任思绪万端,不禁问道: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兴亡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这一句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五、诗歌鉴赏 峥嵘岁月图

1、1、2句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 ”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
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作意动,视······为粪土。
万户侯:原意是食邑万户的侯爵,
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整句意思:把当年的万户侯实为粪土,表现了对军阀统治的蔑视。
峥嵘岁月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五、诗歌赏析 中流击水图
1、遏:阻止。句意:
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

2、这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是对上句“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谁主沉浮?就是我们这一群到“中流击水”,能“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作用?
象征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

用问句收束全词,将诗人气壮山河的丰富联想和革命豪情,凝聚在一句问话上,使得全词尾句具有势不可挡的千钧之力,激励革命者,肩负重担,投入主宰中国命运的革命洪流中去!
小结
六、归纳总结
1、主题: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上阕:绘美景(景中寄情)
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峥嵘岁月图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图
3.写作技巧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明处对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
2)对比手法
4.方法积累
从《沁园春.长沙》中了解几个鉴赏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1)物象——画面——情感
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
(动词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