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
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B.北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
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
2.北宋的都城是(? ? ? ? )
A.长安 B.临安 C.大都 D.东京
3.历史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
A.赵匡胤 B.李隆基 C.李世民 D.朱温
4.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 ? )
A.农民起义夺权 B.大将发动兵变
C.外戚夺取政权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5.《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 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 ? )
A.隋朝建立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北宋建立
6.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 ?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宋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后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7. “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 ? ? ? )
A.西周分封制瓦解 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 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8.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二者都(? ? ?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解决了藩镇割据
C.抑制了土地兼并 D.削弱了君主专制
9.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 ?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10.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这一举措(? ? ? ? )
A.遏制藩镇割据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办事效率 D.发展社会经济
11.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 ?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12.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 ? ? ?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1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作用是(? ? ? ? )
A.保证了中央及京师的财政供给
B.为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筹措经费
C.为议和筹措充足“岁币”
D.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14.北宋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其实质是(? ? ? ? )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了皇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
15.右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原因是(? ? ? ? )
A.科举制度的创立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皇帝喜爱读书
16.宋代的《神童诗》这样写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民间流传“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说法。材料反映了宋朝(? ? ? ? )
A.中央集权 B.外贸发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7. “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文臣得到了大量的提拔和重用,武将正好相反……内忧是避免了,但外患却严重了。”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 ? )
A.文官政治的背景 B.武将专政的表现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对外交往的发展
18.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尊孔崇儒,这体现了宋朝统治者( )
A.重文轻武 B.改革科举制度
C.削弱相权 D.实行“推恩令”
19.宋朝的刘氏四兄弟,老大爱好种植水稻,老二擅长制作陶瓷,老三有经商天赋,老四读书十分勤奋。他们四兄弟中谁最受当时社会的尊重(? ? ? ? )
A.老大 B.老二 C.老三 D.老四
20.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材料分析题
21.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 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材料二? ? 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三? ?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阅读材料一,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哪位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是什么?
?
22.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论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评价的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 ?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体制,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 ?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重文轻武社会安】
材料四? ?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D 3.A 4.B 5.D 6.D 7.B 8.A 9.B 10.B 11.A
12.D 13.D 14.C 15.C 16.D 17.C 18.A 19.D 20.B
二、 材料分析题
21.(1)隋文帝。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殿试。
(3)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2.(1)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杯酒释兵权,夺取手下大将的兵权。
(2)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国策.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