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能力提优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能力提优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5 21: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能力提优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耐烦( nài) 菩萨(sà) 福橘(jú) 磨难(nán)
B.玩耍( shuǎ) 烦琐(fán) 淡薄(dàn) 疮疤(chuāng)
C.寂寞(jì) 渴慕(kě) 书斋(zhāi) 震悚(shù)
D.霹雳( pī) 疏懒(lǎn) 粗拙(chū) 惶恐(kǒng)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荒僻 闲聊 揍合 镶嵌 微不足道 B.门框 疆尸 骷髅 侮辱 若有所失
C.耀眼 糟糕 烦躁 头颅 高低不齐 D.摔跤 倘使 敬意 肿胀 十分慢长
3.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作组成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B.禁毒是全民舍生取义的任务,因为毒品危害个人健康,破坏家庭幸福,扰乱社会秩序。C.在火车站办理临时身份证明不用再花钱拍照,这项让旅客一文不名的规定值得赞扬。
D.经过工作人员不知所措的努力,遵义市第二届职工文化艺术节顺利举办,圆满落幕。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学习有三忌:一忌上课不可分心,二忌课后不能巩固,三忌不能学以致用。
B.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战胜了意大利队这场比赛,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C.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更有责任做好表率。
D.鲁滨逊是一个既聪明机智又坚强勇敢的人。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B.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C.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D.华为荣耀四曲面3D玻璃机身设计为两种版式,蓝水翡翠版,将蓝色与绿色进行了结合;幻夜星河版,将黑色与紫色进行了结合。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缀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7.仿照例句中加粗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你的富饶,_______,_______;
你的自由,_______,_______;
你的腾飞,_______,_______!
8.语文综合运用。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爨是东汉末年到唐朝中叶云南东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爨体字,中国古代稀有字体,代表云南特色。爨体字在中国缤纷多彩的书法字体中,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汉字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字体,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曲靖市留存的碑刻《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研究爨文化的主要凭证。
为了让大家知晓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曲靖历史文化,响应国务院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号召,殊江源学校将举办“走近爨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认识“爨”字。
“爨”,读音“cuàn”,云南文化史上有句民谣“典(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说的是“爨”字现代写法。“爨”的意思是:烧火做饭;灶;姓氏。
请你将爨字规范地写入“田”字格中,并数一数其笔画数。
②走近“爨”学。
珠江源学校拟邀请当地爨文化博物馆王馆长,于6月30日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爨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现请你以学校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③传播文化。
为了将曲靖的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爨文化,请你拟写一则含有“爨”字的广告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
④下列图一的故事情节名称:____,图二出自课文《____》。
⑤看图一、图二,参照例句根据图二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想跟随吴承恩去游览云淡风轻的花果山。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植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 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疃: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少曾读书( ) (2)故尝歌( )
10.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11.张远度来到“____”(用本文语句回笞)的“颍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给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 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媛,钱媛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化大革命’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文/吴学昭,有改动)
12.阅读选文①-④段,将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捐赠家中珍藏—(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与读者的故事
13.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谈谈文章结尾画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意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6.“两难”,就是这样或那样都让人为难。生活中,我们难免面临两难的处境:或反复掂量,终有决定;或左思右想,仍难决断。这或许是痛苦的抉择,抑或是甜蜜的负担……
请以“这真让人两难啊”为标题,写一篇600~ 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1)写清楚“两难”的原因,充分表现“两难”的处境;(2)立意明确,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感悟;(3)选择恰当的人称和角度;(4)文体明确;(5)不得套作、抄袭;(6)文中不可透露考生相关信息。
第三单元 能力提优测试卷答案
1.B A.难nàn。C.悚sǒng。D.拙zhuō。
2.C A.揍→凑。B.疆→僵。D.慢→漫。
3.A A.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用在句中是恰当的。B.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禁毒固然危险,但是也不至于让全民都献出生命,显然“舍生取义”词语使用是错误的。C.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D.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显然,“不知所措”使用错误。故选A。
4.D A.“忌”表否定,一般不与“不”同时使用,去掉“不”。B.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使”。C.并列不当,“宣传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网络”,将“和”改为“等”。
5.B A.括号里的内容注释的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所以应该紧跟其后。C.两个问号改成逗号。D.“两种版式”总领下文,所以把逗号改为冒号。故选B。
6.D 这段话主要说明盆景、盆植、盆栽、水石的不同。③句首先提出一般人对于盆景的归类过于笼统这一现象,紧接着①②⑤句分别阐述了什么是盆植、盆栽和盆景,最后④句另外介绍了水石。
7.答案:(示例)
滋育古莲的胚芽 吐出跨世纪的新绿
成就飞天的壮举 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了却祖辈的夙愿 走白中国梦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首先看主题,这些都是歌咏祖国的,例句写“荣光”,其他句子分别是围绕“富饶”“自由”“腾飞”来写的。次看结构,弄清例句的结构为“动词+定语+的+名词,动词+定语+的+名词”,理结构时要弄清楚“变”与“不变”的部分。然后围绕主题,仿照加点部分,写出句子即可。注意仿写的句子都是歌咏祖国的,内容要符合主题。
8.答案:(1)①30画
②尊敬的王馆长:
我校定于2019年6月30日下午×点至×点,在学校礼堂举行“走近爨文化”活动,特邀请您为全体师生作“爨文化知识”专题讲座。
③(示例1)饮爨乡水,书爨体字(示例2)同饮珠江水,共抒爨乡情
(2)④真假美猴王 阿长与<山海经>
⑤我想跟随鲁迅去游览鸟语花香的百草园。
解析:(1)①由于此字笔画复杂,书写前仔细观察,明确字的组成部分,然后根据先上后下,从左到右等书写规则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要特别注意笔顺,书写要规范、到位,最后数出笔画即可。
②首先细读题干,明确邀请对象为“王馆长”(拟写时要添上敬词“尊敬的”),其内容为“6月30日在学校礼堂作‘爨文化知识’专题讲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以学校的名义把内容表述清楚即可,注意用语要文明得体。
③答题时,首先根据题干提示,明确活动主题——“让人们了解爨文化”,然后围绕这一主题,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从“爨文化”‘珠江源”人手,宣传曲靖文化遗产,同时要注意广告词语言的简洁性,多用对偶修辞的特点。
(2)④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图一中,由两个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可知其情节是“真假美猴王”;图二画的是一个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由此可知此图出自《山海经》,与之相关的课文是《阿长与(山海经)》。
⑤首先分析所给例句,明确其格式为“我想跟随+名著作者+去游览+四字形容词+的+名著中的地点”,结合题干中的图二,可以明确名著作者为鲁迅,地点有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最后选取一个恰当表述即可。
9.答案:(1)年幼 (2)所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10.B 本句中“异日”,应翻译成:过几天”;“过”可译为“拜访”。对照选项.B项最为合理。
11.答案:地多桃花林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先通读文段,理解文段大体意思,然后根据内容填空即可。第一个空,是填写“颍南之中村”的特点,前文中的“地多桃花林”一句恰好表现了其特点。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知道张远度与王清臣交谈是因为“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参考译文]
天启年初,颍川的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那个地方有很多桃花林。有一天,(张远度)携带器具独自游玩,看见一个一边耕田一边唱歌的人,在村中徘徊,听他唱歌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歌。于是喊着与他聊天,耕田的人自己说姓王,名字叫清臣,原来有田地,(因为)害怕徭役,把田地都委托给了他的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年幼的时候曾经读过书,有客人在他住的地方遗留下一本册子,那本卷册没有首尾,(王清臣)阅读并喜欢这本卷册,所以曾经歌唱(卷册诗歌),也不知杜甫是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他所作的诗,后来经历战乱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了。
12.答案:(1)交代物品归属 (2)送给我两本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捐赠家中珍藏”是在第①段,“与读者的故事”是在第④段,所以题目中的(1)(2)处答案应分别在第②和第③段,分别将这两段内容概括一下即可。
13.答案:(示例)书之珍贵,缘于当初抄书不易、读书之难,这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如今杨先生提携他人的美德所在。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进行批注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可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进行批注,其实,也就是对句子进行赏析。内容上由“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l967年)的唐诗宋词”可知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抄录的,可见这本书的珍贵;从情感上进行分析,这书对杨绛来说,有何意义,寄托怎样的情感。还可从自我感悟上进行分析,即读完句子之后有何感悟等。
14.答案:“走人”“回家”即离开人世,意思是人终归要死,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家罢了。这是杨先生劝慰众人不必为自己的死而难过的话语,表现了杨先生对死看得很淡的坦然、达观的心态和体贴他人的精神,同时也照应文章的标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如杨绛在医院“我”很伤感,可分析出“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意是指离开人世。再结合钱先生、钱媛都先她而去,因而“回家”可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与其家人团聚。作用上,结合杨绛的性格特点,把“去世”说成“回家”,表达她豁达的性格;同时照应题目。
15.答案:是一个是非分明、淡泊名利、关心他人、具有爱心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根据文中“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等内容可归纳杨绛先生不慕名利;根据文中“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给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等内容可归纳出杨绛先生是非分明;根据文中”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可以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等内容可归纳出杨绛先生富有爱心,关心他人。
[写作指导]该题为全命题作文题。题目由两个关键词组成:“这”“两难”。首先要明确“这”指的是什么,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导语来分析,“这”指的是生活中的“抉择”!负担”等。“两难”,就是面临困难的选择。
面对该题目,我们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很难做出抉择的时候,把这次经历细致地描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着力突出矛盾,突出抉择的困难。也就是要在叙事的过程中,突出情节,根据情节的发展,呈现矛盾,细致地描写心理感受。最后可以做出一个抉择,也可以不做抉择,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例文]
这真让人两难啊
我小时候十分怕黑,总是一到夜里就不敢独自一人走在暗处。一到黑暗处就想起动画片中怪物、神魔出现的场景。于是闷着头向前冲,直到走到亮处。可自从在一次暑假里经历让我两难的处境,受到锻炼,我不再怕黑。
那天晚上,我正准备洗澡,才发现毛巾还在褛顶没有收下来。没办法,我赶紧向爸爸求救——我才不上去呢,通往楼顶的楼道那么黑!爸爸当然清楚我的小心思,坚持让我自己去收,理由冠冕堂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当然不肯,可总不能不洗澡吧?最后只好同意和爸爸一起上去。
我的心里十分忐忑,每迈一步台阶,心里都在打一次鼓。我小心翼翼地迈着每一步,可当我才走到一半还不到的时候,爸爸几个箭步一下子蹿了上去。天哪!爸爸不在身边我可怎么办?我想打退堂鼓,回去吧,可回去行吗?回去的路上也是黑的啊,而且我又怕爸爸出来笑我,便只好硬着头皮往上走。
总算到了三楼。呀!三楼好黑呀!我赶快冲进房间,手寻找灯的开关时就如在悬崖上找根救生的藤。灯,亮了。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我赶快收好毛巾。当我依依不舍地关上那盏宝贵的灯时,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团黑影。我脑子里不禁又浮出了妖魔鬼怪。我在心里默念:不要抓我!不要找我!可当黑影走近时我才发现,原来是爸爸。我的妈呀,吓我一大跳。原来爸爸一直在暗中观察我呀。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内心的怯懦在作怪。通过这次锻炼,我不再怕黑,我明白是自己的恐惧心理在作怪,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经历了让我两难的境地,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克服白己的恐惧心理,才能迎接生活的挑战。
[点评]本文选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来写,大家也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读来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作者通过精心叙述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感悟成长,从中明白了生活的道理,战胜了怯懦,以小见大,主旨鲜明。
文中作者没有运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采用朴素的语言,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细节处让人感同身受。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针对题目,引出回忆,然后精心叙述往事,最后再回到现在,使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