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昆虫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参与饲养家蚕的活动,提升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2、学会用概念图呈现生物学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认同昆虫易受环境影响,强化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识别两种不同的发育类型。
教学难点:概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展示毛毛虫和蝴蝶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毛毛虫如何变成美丽的蝴蝶?还有哪些生物和蝴蝶一样具有神奇多变的一生呢?
观赏图片,思考教师提问,感受生命的奇妙。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话蚕】
你是怎样喂养的?
蚕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识蚕】
展示图片:图片中是打乱循序的不同时期的家蚕,请学生根据养蚕经验,将家蚕的不同时期进行正确排序。
【议蚕】
回忆自己养蚕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总结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进行总结比较。
回忆养蚕的过程,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联系回忆,进行排序。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组讨论,描述出不同时期的蚕的形态特征等。
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生活经验基础。
激发兴趣,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通过分析,讨论、交流,感知蚕的发育过程。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
展示图片:蝗虫的生活史。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比较蝗虫各时期的发育特点。
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2、比较蝗虫成虫和幼虫的差异。
提问:为什么幼虫又能称为若虫和跳蝻?
提示:语文教学中“若”字何解?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观察图片,完成学案,总结出蝗虫的发育过程。
根据蝗虫幼虫和成虫的结构特点、相似性解释若虫、跳蝻的名称来源。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利用蝗虫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成虫的相似性,利用语文成语帮助学生理解,实现跨学科概念教学。
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完成学案】
提问: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要经过哪些过程?属于哪一种发育类型?
根据对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对两者的发育过程进行比较,总结发育的异同点。
回答问题,强化概念。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解答导入的疑问
变态发育的意义
【展示:图片】
展示多种昆虫的不同时期的图片,分析常见昆虫的发育方式,并补充蜜蜂等昆虫可以不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提问】
为什么昆虫要经历变态发育?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态、习性等生存?对它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
使同类昆虫在空间和资源上的需求矛盾变小。
以不同的形态来抵御不利的环境。
观察图片,了解常见昆虫的发育方式。
联系图片,分析、总结昆虫变态发育的意义
强化概念的内涵、外延
分析案例,认识到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
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补充完成概念图
将本节内容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总结出来
学以致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请学生举例说明昆虫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哪个时期进行灭虫效果最好?
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出昆虫与我们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养蚕经验,通过让学生话蚕、识蚕、议蚕三个活动,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家蚕的整个生殖和发育过程,并归纳整理出每个时期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在通过让学生观察蝗虫生活史的图片活动,认知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再通过对两种昆虫发育过程进行比较,深刻理解变态发育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通过对毛毛虫如何变成蝴蝶进行整个过程的推测和解释,解答导入的疑问。再通过生活中常见昆虫的发育过程举例,强化两个类型的区别。最后,让学生推测昆虫变态发育的意义,以此强化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