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一节 加法运算定律
第2课时 《加法计算的灵活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
教材分析:
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因此,教材在“简便计算”的小节里,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
这节课结合教材主题图,创设了李叔叔骑车旅行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提数学问题,自己列式解答,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练习时还有意创设两个生活情境来拓宽学生的思路。一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算法,鼓励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二是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找到更好、更简捷、普遍适用的算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能正确、自觉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策略的多样化,培养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夯实基础。
复习提问: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2.学习了这两个运算定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四天,这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即引出例3。
例3:
提出问题: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
(2)书中小精灵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李叔叔计划第四天从A-B行115km,第五天从B-C行132km,第六天从C-D行118km,第七天从D-E行85km。问题是: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2.解决问题,探求方法。
教师导语:你们能独立解答小精灵的这个问题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汇报学生的答案。
(教师适当点拨)预设问题:
(1)你的列式,先求的是什么?
(2)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性的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 =200+250
=450
师指名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的思路。
思路预设:
方法一:把这四天的行程加起来。按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
方法二:先把第四天和第七天的行程加起来,再把第五天和第六天的行程加起来。把85移到132的前面,和不变,这是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
追问:那为什么要移动85呢?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把115与85,132与118结合起来可凑成整百200或整十数250, 这样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这实际上是依据加法结合律。
二次追问:那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答案预设: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导语:那现在如果让你们做题的话,你准备选哪一种方法做?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可大了,要灵活运用哦!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几题怎样算简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425+14+186 245+180+20+155
先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能把能凑百、凑十的数用线连起来吗?再独立计算。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先审题,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某班某次数学单元测试情况如下。
第一小组6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98、92、96、100、88、94
第二小组6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93、97、92、99、97、91
师:请问哪个小组的总分最高?女生算第一小组,男生算第二小组,男女生比赛答题。
预设情况如下:
女生1:(98+92)+(96+94)+(100+88)=568
女生2:100×6-32=568
女生3:90×6+28=568
男生1:(97+93)+(99+91)+(92+97)=569
男生2:100×6-31=569或90×6+29=569
师:在生活中这样的用处可大啦!老师这里有一题只许口算,看谁算得最快,以最快举手为标准。
四、课堂总结
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与旧教材教学相比,在新教材教学中体现出新的理念、新的特色:
1. 新的理念。
在旧教材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并根据这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形式单一,主要以计算题为主。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2. 新的特色。
① 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始终突出“生活化”这个特点,即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既能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
② 体现“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教师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内容自提数学问题,自己列式解答,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当学生发现最佳方案并能正确运用简便运算时,老师并不满足现状,又创设练习中2、3两个情境来突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自已去创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这样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体验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③ 体现“灵活性”,强化简便运算的意识。
让“简便计算”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间,让所学知识为学生所用,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虽然在“简便计算”的要求下能够熟练掌握简便计算技巧,但自觉应用简便计算的意识不强。换句话说,在没有“简便计算”的要求下,学生很少甚至不能自觉地想到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怎样使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技能成为学生一种自动化能力?本节课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算一算某某小组的总分,算算老师逛街所花的费用等,让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自动化能力的形成,又强化了简便运算的意识。
④ 展现“多样化”,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传统教材一课一例,形成“例题—模式—变式—拓展”的训练层次,而新教材把解决问题与计算结合起来教学,提倡直觉、合情推测等非形式化的解题策略,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总之,在这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验或自己发现前人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的一种精神,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