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5.《苏幕遮》导学(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 著名词人。字 ,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 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 (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 。作品多写 、 ,也有 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 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 ”。旧时词论称他为 或“词中老杜”,是公认“ ”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 。
2.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 ,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 ,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3.解题
苏幕遮,是龟兹国每年都有盛大节日。又名 节。这个节日就是祈求 而来。唐代传入中原,成为唐时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七月初的时候开始。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 。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近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
三、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重点字词检查
燎(liáo):
沉香
溽(rù)暑:
呼晴:
侵晓:
宿雨:
清圆:
风荷举:
吴门:
长安:
旅:
楫(jí):
芙蓉浦: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把握节奏)
明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明确:全诗的基调
2.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六、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问题探究:词人为何看到平常的荷花会如此动情?
明确: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1. 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题目探究: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明确: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下片
1.提问:“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久”在这句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明确:
3.小组问题探究:“吴门”、“长安”用了什么手法?指什么?
明确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三句
1.师提问:结尾三句写了什么?
明确:
赏析:
2.小组问题探究:请大家探究一下这里“梦”的具体意思。
明确: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一)课内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1.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词的主旨)
?????明确:??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
?明确:?
(二)[拓展提升]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明确:
(三)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
(四)探究艺术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各抒己见)
导学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2.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3.解题
苏幕遮,是龟兹国每年都有盛大节日。又名乞寒节。这个节日就是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而来。唐代传入中原,成为唐时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七月初的时候开始。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后用为词调。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近人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
二、诵读训练
1.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重点字词检查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沈,现写作沉。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把握节奏)
明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四、熟读全文,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学生先听朗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读的稍慢,读出感情
明确:全诗的基调是游子浓浓的思乡情
2.学生结合下面的注解理解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五、学生齐读全诗
(一)师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己默读这篇诗歌,体味一下,作者在这篇诗歌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一首表现思乡怀亲情感和夏日景色的著名作品。
六、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这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
赏析: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2.问题探究:词人为何看到平常的荷花会如此动情?
明确: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1. 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荷塘景色。
赏析: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2.小组题目探究: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
明确:“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下片
1.提问:“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
赏析:“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的“相”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
2.小组问题探究:“久”在这句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明确:“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
3.小组问题探究:“吴门”、“长安”用了什么手法?指什么?
明确:“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结尾三句
1.师提问:结尾三句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作者的美好回忆,和浓烈的思想之情。
赏析: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 ,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
2.小组问题探究:请大家探究一下这里“梦”的具体意思。
明确: 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一)课内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1.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换位思考,拓展了词的时空,使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作者宦游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2.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词的主旨)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
?明确:?见景生情,“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的纽带,而思乡的梦中又是“芙蓉浦”和“风荷”,情中有景。构思精当,浑然天成。
?????齐诵全词。
(二)[拓展提升]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有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三)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四)探究艺术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各抒己见)
老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点拨: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