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2.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2.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05 22: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学生通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 2、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 2、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出概念,从而掌握知识。
? 情感与态度目标
? 1、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3、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夯实基础:
提问: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
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答案预设: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教学思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
2、谈话引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老师启动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日?(植树节)。为庆祝植树节,保护环境,xx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
质疑: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针对性的出示3个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5和25×4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
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总结定律:
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预设: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定律命名:
追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答案预设: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导语: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强调: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导语: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针对性板书两种算法:
(25×5)×2?
?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
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生汇报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
25×7×4=(? )×(? )×7
(60×25)×(? )=60×( (? )×8)
125×(8×(? ))=(125×(? ))×14
3×4×8×5=(3×4)×((? )×(? ))
2、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5×4=4×25 (25×5)×2 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是研究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我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上也有所渗透,学生对这个方法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力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 1、利用旧知,大胆猜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大胆猜想,猜想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自主探索,猜想验证。
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通过学生的观察、例举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