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壶口瀑布
17
梁衡, 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 ,新闻三部曲
,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山西霍州
《数理化通俗演义》
《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
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游记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 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 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 游记;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 游记。游记包括三个要素:
记叙型
抒情型
写景型
说理型
弥漫 霎时 推搡 驰骋 漩涡
寒噤 汩汩 潺潺 迂回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
一 读一读字音
mí
shà
sǎnɡ
gǔ
chán
yū
xuán
jìn
è
xié
chí chěng
三 记一记词义
1.迂回:
2.告诫:
3.弥漫:
4.震耳欲聋:
回旋;环绕。
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5.怒不可遏:
第一部分(①):
第二部分(⑥):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部分(②-⑤):
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初读感知
1、如果要写第一次出游,应该要写哪些方面?要怎样写才有新意?
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写没有人到过的景象或者写有人到过却没发现的景象
2、作者去过几次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段去的?
两次;雨季、枯水季
细读体会
3、两次去壶口瀑布分别到了哪些地方?这两次又有何不同?
雨季:下到河滩
枯水季: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
(略)
枯水季
(详)
声声如雷
震耳欲聋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一股劲的冲进去、冲进去……
其势如千军万马……
凝重、猛烈
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碎成点,
碎成雾、
如丝如缕、
写意画
4、作者是怎样写枯水季的景的?写景的视角是怎样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先写水,后写石
动
态
河面的水
瀑布的水
龙槽附近的水
细看
雄
随视
险
多姿多彩
仰视
静
态
脚下巨石
龙槽
窟窟窍窍
奇(俯视)
定点换景
立足点:河心
景物
角度
特点
定点换景
定义: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作用: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眼前的感觉。
要求:首先要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作者在见到壶口瀑布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雨季
可怕的警觉
枯水季
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观景时的直观感受
水的形态
人的情感
由景物引发的感受
将黄河拟人化
理性思考后的感受
【答案】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忍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于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渺——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5、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2.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答案】“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3.分析第④段“尽管如此…哀哀打旋”中“走、进、折返、迂回”等动词的好处?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更容易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4.“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答案】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5.“……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6.结尾段有何深意?
【答案】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答案】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壶口瀑布
壶口位置及“我”到过的次数
访问
壶口
初识壶口:雄伟壮观 惊心动魄
再访壶口:气势磅礴 刚柔并济
勇往之前 百折不挠
由物及人→民族精神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的《旅望》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王昌龄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杜甫《黄河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