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课 飞翔的梦
教学内容:《小白船》
教材来源:人音版五年级(下册)
课 型:歌唱综合课
课 时:1课时
目标依据: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及解读】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要素:在感知音乐旋律和节奏的过程中,初步辨别拍子的不同,体验四拍子的律动感;能感知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结合体态律动做出相应反应。
领域二:表现
演唱:能用自然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有表情的参与合唱及齐唱。
领域三:创造
创作实践: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和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编课程内节奏或旋律。
【教材分析】
从谱面上来看,全曲速度保持在中速,情绪优美;第二部分,也就是高潮部分采用二声部,目的在于加强歌曲的感情,明确歌曲的层次和结构,突出歌曲的中心。这是一首朝鲜童谣,创作时间较为久远,内容纯朴真实,要求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有感情的分层次进行演唱;在最后高潮的部分,也就是歌曲的后半部分,结合课本的要求,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节奏创编活动,以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完歌曲以后,可以根据学生内心的活动,升华情感,引出对全曲的感情理解。另外可以看到课本中乐谱部分加入了打击乐节奏,可以结合本课节奏特点让学生对三拍子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引用教具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印象和理解。
3.【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唱歌课的时候不能像对待低年级的学生一样由教师带着歌唱,可以在听过范唱以后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对谱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试唱,并且能够结合音乐表情记号来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根据课后的要求,在课堂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节奏创编的活动,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由此也可在创编的基础上加入体态律动,增加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带动课堂的气氛,并借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学习目标:
通过聆听,使学生理解歌曲感情;
通过节奏的创编,使学生加强对节奏以及歌曲的印象和理解。
评价设计:
在聆听过后,全班同学能够整齐的演唱歌曲。(目标一)
在节奏和体态律动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的配合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目标二)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教师活动
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与评价
导入
目标一
目标一
目标一
目标二
课堂开始用《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点名小白船与嫦娥奔月之间的关系,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学唱之前,简单的发声练习。
活动二:1.播放范唱,带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以问题明确歌曲的结构。
活动三:
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逐字逐句纠正存在的问题,出现长音,例如“飘呀飘呀”这一句带领学生反复学习。
活动四:有感情的全班齐唱歌曲。
活动五: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结合体态律动和教具来进行节奏的创编活动,以此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束全曲的学习。
评价一
评价一
评价二
借用媒体展示歌词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的景物。
出示发声练习旋律,教师弹琴带领学生练习。
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范唱。
用两张幻灯片分别呈示歌曲的两个部分,让学生用la代替歌词配合范唱进行学唱。
两个部分合并起来,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进行演唱。
教师安排任务,分三个小组进行活动。两个小组进行体态律动,一个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教具进行节奏的创编。
拓展
给三组学生提供教具(打击乐器:双响筒、沙锤、铃鼓)对歌曲进行节奏的创编,结合课本进行演奏;剩下学生进行体态律动。体态律动的学生贯穿整首歌曲,节奏创编小组在高潮部分进入,并配合体态律动小组完成整首歌曲的表演和学习。
小结
对全曲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明确歌曲的情感,用三拍子的感觉结合体态律动对本课进行全面的理解。
教学反思:教师个人讲课中的得与失。
板书设计:
《小白船》
小白船:原名《半月》,朝鲜童谣,创作于1924年
节拍:3/4拍
强弱规律:强-弱-弱
节奏特点:
四分音符为主(x)
体态律动:
一组:0 X X
二组: 0 XX X
三组: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