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慕联教育提优课程]
课程编号:TYS010204Z0702027CSL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www.moocun.com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授课:物化老师 七年级下册提优课(庆阳中考题)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呢?由于音叉的叉股振动幅度很小,凭眼睛很难直接观察到。按图中所示放一个轻质小球,如果小球被多次弹开那一定说明音叉在振动。这样通过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把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换为容易观察的直观的现象,称为转换放大法。B考点解读1.声音产生的条件:震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5.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C【解析】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小鸟的“唧喳”声、“哗哗”的流水声都是由空气传播的;只有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是说明空气、泥土、水都能传声。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3.2013年6月23日,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及地面课堂的实况直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亚平老师授课的声音是从太空直接传到地面课堂的
B.地面课堂上的同学听到王亚平老师的声音是超声波
C.王亚平老师授课的内容是通过电磁波传到地面的
D.声音传播的速度等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解析】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真空不能传声,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A、B错误,不符合题意;C正确,符合题意;D.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故不符合题意。C 亲爱的同学,本专题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个专题再见。
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