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中考 文言文复习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中考 文言文复习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6 11: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

越 明年, 政通 人和, 百废 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

其上, 属 予 作文 以记之。
做太守

到了
顺利
和乐
“俱”,都
规模
“嘱”嘱托
第二年
写文章
来 ,表目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美景
连接
吞吐
广远

一天里阴晴不定(互文)
雄伟景象
详尽

贬谪的政客
诗人
会集
能够
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光辉
解除,放晴
隐没了形体
冲向天空
桅杆
船桨
离开
国都
迫近
人家说坏话
连绵的雨
极点
发语词至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
洋洋者矣。
有时

哪有穷尽
停歇
一起
端,执
日光
水中小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
或许
探求
心情
没有
朝廷
叹词,唉
心思
归依
因为
叙述 作记缘由
描写 景物
抒情
议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梳理结构,学习写法
(2)概述外景,
引起下文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4)迁客骚人,
登楼有感
淫雨霏霏,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喜气洋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登斯楼也??微斯人????????????
B.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C.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2.下列语句,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然则/何时/而乐耶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16.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
B.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的胸襟。
17.下列诗句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B.“二者”指的是“古仁人”和“迁客骚人”这两种不同的人。?
C.“进亦忧”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呼应上文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作者借此文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无法找到“古仁人”的无奈。?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不仅是为君王的安危而担忧,也为国家、百姓而担忧。?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D.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3.下列理解不正确
?A.作者先描写了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再借景抒发“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慰勉滕子京,也表达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自己的人生见解
1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这两段中写了自己登楼时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B.“静影沉璧”生动地描写出夜晚平静的湖面中,鱼影渐渐沉入湖底的恬静情景。?
C.这两段文字中景物一阴一晴,情绪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D.这两段主要为写景,并由此过渡到后文的抒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翁XLP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
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它的
各个
尤其,特别
树林和山谷
茂盛的样子
在山上
听到

像鸟张开翅膀似的
居高下望

的人

取名
指亭,它
在这里

而且
所以
号称

情趣

寄托
幽深秀丽
山势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自称
领会
判断句
倒装句
第一段
*
亭之得名
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远——近
整体——局部——个体
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山水之乐
亭之环境
醉翁XLP
*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
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云雾之气
消散
昏暗

野花
美好
滋长
露出
四季
风霜高洁
像那
聚拢
昏暗不明
风高气爽,霜色洁白
开放
第二段
   像那太阳出来后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气聚拢,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香,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树阴,风高霜白,水浅露出了水里的石头,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那乐趣是无穷无尽的啊。
醉翁XLP
*
山间四时
云归:暝——晦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朝暮
日出:开——明
乐亦无穷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
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者,太守醉也。
背着东西的人


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领着,带着,
这里指小孩。
捕鱼
对着,
靠近
清醇
众多的样子
摆列

射箭壶的人
下棋
酒杯
酒筹
脸色
同“于”:在
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不译。
第三段
*
众人游宴之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
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
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乐)
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情景交融)
(与民同乐)
醉翁XLP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 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
随着
遮盖
到处
离开
可是



乐趣
以····为乐
大家
为,是
取独

第四段
醉翁XLP
*
小结:
  本文通过对______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 的热爱和_________的情怀。

醉翁亭
自然风光
与民同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醉翁XLP
*
1.下列对文章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色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浪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人沉于山水之间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郁闷的人生态度。
D.交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B.文章第四段用衬托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散中有整、整中有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是本文句式的特点。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一些对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8.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加色采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白描
作为一种写作手法:
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写作手法。
讨论:1、结尾借“舟子”的话言“痴”,有何用意?
借舟子的话表明深夜赏雪,非常人可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借舟子的话称赞“痴”,天涯遇知音融化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5.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情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笔锋一
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变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
的情怀。
C.作者通过“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写出了天长水远的阔达境界,渲染了万籁
无声的寂静气氛。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含蓄地表现出中心。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本文语言简练朴素,主要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浓浓的孤芳自赏厌世之情。
C.本文白描写景,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作者雅趣相互映照,深化意境。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互照应,同时这些小到极点的“痕”“点”“芥”“粒”镶嵌在“上下一白”的天地中,更衬得雪景广阔无垠。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3、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4、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矛盾苦闷心情,但对个人前途仍怀着美好的期待。

B.诗歌中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苦闷与向往的矛盾。深感成就功名的艰难,又不甘心处于寂寞下流,但诗中没有直接表述心态的句子。

C.“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心态,又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

D.“欲渡”二句表达途穷时的苦闷,“闲来”二句表明自己成就功名的志向难以忘怀。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3、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5、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6、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