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6 18: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课题名称
第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实效性、控制性等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节省时间,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及时反馈;还可用来创设情境,引导进行探索和发现,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或事例中得到抽象原理。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策略:1.师讲生听: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文、文稿、提纲、播放视频等,辅助教师讲解。2.师演生学:老师利用多媒体操作演示实物、展示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动静结合,使学生通过观察建立直接经验。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展开师生交流互动。3.师问生答:在媒体演示中引发思考。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学生从媒体演示中引发思考,回答问题,突破重、难点。也利于当堂检测、反馈学生思考过程,展开师生交流。
4.师引生思:引导观察触动思维。结合多媒体演示的相关情境,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探索,通过反复探索思考,获得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适合高年级学生。5.师导生学:发现学生典型案例,利用技术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从参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在相互欣赏、帮助中获得进步(如可让学生课前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开自主学习,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以使学生为新课内容的学习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和优势,科学适度、灵活运用;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导致过度使用、单向灌输;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式、对象,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方式结合,充分发挥各种长处。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力图体现上述原则和策略,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相关优势和功能,以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下文)。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布、DVD播放机、话筒及音响等)、office软件(可播放word,
ppt,视频等)、计算机、互联网、本节课PPT、“斯帕兰扎尼实验”动画课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课件、“原始地球条件”
视频、“生命起源”视频等。
教学背景分析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课标中位于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主题,课标中的要求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本节课“以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是怎么来的”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并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课本中主要概念和事实梳理如下:一、“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二、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一)(意)弗朗西斯 雷迪的实验(1668年)。(二)(意)斯帕兰扎尼实验(1765年)。(三)(法)巴斯德曲颈瓶实验(1862年)三、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说”(一)化学进化说(新自生论):地球上原始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形成。(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课分为四个阶段。1.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原始大气中发生):(美)米勒实验(1953)。2.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原始海洋中):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结晶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3.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原始海洋中):(苏)奥巴林“团聚体学说”及相关实验;(美)福克思“微球体学说”及相关实验。4.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原始海洋中):还无法证实。课本的总体思路是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科学家探索生命起源的历程分析、评价相关实验研究案例等,逐步认识到神(特)创论、自生论(自然发生说)为什么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化学进化说目前为多数科学家所认同,并大致了解化学进化说的主要观点和大体过程。人类对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开展过大量的科学实验,是一个不断推测、不断质疑、不断证实和证伪的“不断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精神的好素材。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观点和学说、实验案例展开分析、研讨、评价、探究,有利于学生有效构建和理解相关概念,较好地渗透下述【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新课标基本理念,突出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和精神培养等学科特点。【学情分析】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所教学生绝大多数为普通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和能力普遍较差。关于“生命起源”问题,学生普遍感兴趣,也听说过一些相关的说法,但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错不知错在哪儿,合理不知依据是什么;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如细菌等微生物生殖的方式与条件、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核苷酸构成核酸、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分析等,学生已有一定了解,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化学进化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化学知识(如相关物质间的关系和转化等),对尚未学过化学的初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已学习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还不高,一些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会有一定困难;科学想象能力也还有限;相关的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与加深,以上学情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还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学设想】基于以上分析,落实“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研究的科学史材料(学说、实验案例等),启发和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探索”的历程,围绕相关的一些观点、学说、发现和实验案例展开分析、评价、研讨活动,从而使学生有效构建和理解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强化相关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上述过程中,科学史实验案例的分析与研讨是主要的教学活动。本节教材中只简介了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和米勒实验两个案例,为更好地体现上述教学思路,对这两个案例加以拓展、改编,对具体研究过程做较详细的描述,并增加一些科学探究性的分析讨论题。另外,还应选编补充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案例和分析讨论题,如:弗朗西斯 雷迪的实验、斯帕兰扎尼实验、奥巴林“团聚体学说”及相关实验、福克思“微球体学说”及相关实验等,并根据它们间的联系加以合理组织。另外,对于科学史上的某些观点、学说,尝试先让学生评价其科学性、合理性,有的还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证实或证伪,然后再介绍科学史上的相关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和研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力图落实上述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师讲生听、师演生学、师问生答、师引生思、师导生学等),以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功能,包括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课前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开自主学习,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课后利用互联网展开拓展性自主学习;运用PPT对学生进行检测与及时反馈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和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强化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能说出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化学进化说等生命起源学说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分析和简单评价科学家通过实验否认自然发生说的过程。3.能描述化学进化说的大体过程。4.能认识到神创论、自然发生说等为什么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化学进化说目前为多数科学家所认同。二、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和分析、评价、论证科学史上的有关生命起源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案例,学习科学家根据科学事实和利用科学实验、证据、逻辑进行合理科学推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依据事实或实验证据做出合理推测、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评价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究、质疑、实证、科学推测要有确凿的证据,要有严密的逻辑,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科学认识的深入能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说的主要观点和大体过程;米勒模拟实验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分析。教学难点:相关实验的分析、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说的主要观点和大体过程的理解(无机小分子物质怎么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课前学习】
让学生课下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说法,并加以评价(可将各组的学习成果股和看法制成PPT)。
分小组课下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说法,并加以评价。
运用上述“师导生学”策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展开自主学习,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互联网
课下(提前1周布置)
【引入】
教师叙述并提问:科学研究表明,现在地球上各种生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而来,那么,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怎么起源的?原始生命又是怎么演变成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的?这就是本章我们所要学习探讨的内容(PPT2)。教师叙述:自古人们就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就很感兴趣,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提出了各种说法,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对各种说法进行证实或证伪,最终,提出了目前看来较合理的推测“化学进化说”。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回顾和分析科学史上的有关生命起源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案例。
学生思考与回答。
使学生明确本章和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PPT
1分钟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关于这个问题,过去的人有哪些说法?你觉得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汇报。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多媒体、PPT
4分钟
【新课】
[环节一]
神(特)创论
教师讲解:神(特)创论 ——上帝创造万物、女娲造人等(演示PPT5、PPT6,解释)。分析研讨题:你相信这些说法吗?为何?教师总结:不科学,因为无法证实——科学讲究实证,要有证据。
观看、听讲学生思考、汇报、互评
用PPT图片辅助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神创论的主要观点与不合理之处;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渗透科学实证思想。
神(特)创论 (上帝创造万物、女娲造人等的相关PPT图片(PPT5、PPT6)。
1分钟
[环节二]
自然发生说(自生论)
教师讲解:自然发生说(自生论)——生命由非(无)生命物质自然而然产生,如“泥土化鱼、腐肉生蛆、朽木化蝉、腐草化萤”等(演示PPT9,解释)。分析研讨题:上述说法合理吗?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其中的某个说法(如“腐肉生蛆”)不合理(证伪)。(可让学生用投影设备展示自己画的图并说明和解释是怎么设计的?为何这样设计?预期结果和相关结论是什么?等)。(教师生成性提问、指导)。(教师呈现介绍研究案例1)(意)弗朗西斯 雷迪的实验(1668年)(演示PPT11、PPT12、PPT13动画课件、说明)。分析研讨题:雷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否认“腐肉生蛆”等,“自然发生说”不成立(渗透证伪方法:能举出一个反例即可)。教师叙述:苍蝇由卵生成,而非腐肉生成;但微生物(如肉汤中的细菌等)由什么生成呢?许多人认为还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生成。分析研讨题:您认为上述说法合理吗?如不合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此说法不合理(证伪)。(教师生成性提问、指导)。(教师呈现介绍研究案例2)(意)斯帕兰扎尼实验(1765年)(演示PPT17和动画课件“斯帕兰扎尼实验”,说明)。分析研讨题: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微生物也不能由无生命物质自然生成。教师提问:大家都同意么?有何不同意见?教师讲解:有人认为煮沸肉汤杀死了空气中“生命力”,所以不能生成微生物,也就是说在空气中,肉汤接触到“生命力”,微生物就能由无生命物质自然生成。分析研讨题:上述说法合理吗?你认为肉汤中微生物怎么来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上述说法不合理(证伪),而你的说法合理(提示:实验时使肉汤中能接触到空气中所谓的“生命力”而又不生成微生物)。(教师生成性提问、指导)。(呈现介绍研究案例3)(法)巴斯德“鹅颈瓶实验”(1860年)(演示PPT21、PPT22和动画课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说明)。分析研讨题:1.为什么要加热肉汤?2.为什么在鹅颈瓶口处有弯曲细长的玻璃管时,鹅颈瓶内的肉汤没有变质?3.为什么打断鹅颈瓶的瓶颈后,瓶内的肉汤变质了?4.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微生物的确不能由非生命物质自然发生,从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观看、听讲学生思考、设计、研讨、汇报观看、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设计、研讨、汇报、互评等。观看、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设计、小组研讨、汇报、互评等。观看、听讲学生小组研讨、汇报、互评。
运用上述“师讲生听(用PPT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师讲解)”、“师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图片、动画等演示相关学说和科学史实验案例的过程和结果后,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相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观点与不合理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设计实验证实或证伪、预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巩固和应用相关科学方法;渗透和强化科学实证思想以及科学研究学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究”的理念。
“泥土化鱼、腐肉生蛆、朽木化蝉、腐草化萤”等的相关PPT图片(PPT9)。弗朗西斯 雷迪的实验的动画课件(PPT11、PPT12、PPT13)斯帕兰扎尼实验PPT图片与课件(PPT17和“斯帕兰扎尼实验”动画课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PPT和动画课件(PPT21、PPT22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课件)
3分钟2分钟2分钟6分钟
[环节三]
“天外胚种说”
教师叙述:“自生论”不成立,有人又提出“天外胚种说”。教师讲解:天外胚种说(19-20世纪初)——(希腊)阿仑尼亚斯《宇宙的形成》(1907):宇宙一直有生命的胚种,它们以孢子的形式,不断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来,地球上的生命就是这样来的,还有一种说法,生命的胚种是随着大的陨石落到地面上的(PPT)。分析研讨题:上述说法合理吗?为何?教师总结:不合理。因现已证明,所有生命在太空中紫外线、X射线等的作用下会很快死亡。
教师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要做出合理的科学推测,最重要的是要有什么?教师讲解:是要有确凿、大量、充分的证据。而且要有科学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实验、调查等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假设。而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社会上流传的,来自他人和网络等媒体的各种说法、观点也应好好分析它们有无确凿的、大量的、充分的证据,明辨是非和真假(如那些用个案大肆宣传的特效药、祖传秘方、营养补品的广告;前些年媒体大肆炒作的人体特异功能等。
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研讨、汇报。听讲
PPT辅助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天外胚种说”的主要观点与不合理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和强化科学实证思想。强化学生对科学推测需要充分证据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观念。
PPT25
2分钟
[环节四]化学进化说(新自生论)
教师讲解:以上假说都已被证伪,那么,目前,多数科学家认同什么假说?化学进化说(新自生论)——地球上原始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经漫长而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最早可能是35亿~38亿前起源于原始海洋诞生,因为已发现距今35亿年前古细菌生物化石,且目前已有一些实验证据能初步证明其中的一些过程完全可能发生。(解释:广义进化包括生命起源化学进化阶段和以后的生物进化两个阶段)。教师提问:新自生论与老自生论的比较,有何区别?(课件演示、说明)原始地球状态、条件(PPT30、PPT31、PPT32、
PPT33;视频“原始地球条件”)。
教师叙述:下面我们来了解和分析一下其中的几个实验。(呈现介绍研究案例4)(美)米勒实验(1953):模拟原始大气条件等合成20种有机物,含11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PPT36、PPT37、PPT38、PPT39,解释说明)。分析研讨题:米勒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补充和总结:其它的一些模拟实验已能合成某些其它的氨基酸和某些核糖、脱氧核糖、脂肪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另外,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含有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演示澳大利亚陨石照片PPT44)。以上事实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在原始大气中,某些无机小分子可合成某些有机小分子。教师提问:氨基酸等是构成蛋白质等的基本物质,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但还非生命,那么,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如何结合在一起,构成原始生命的(想想病毒、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物质组成)?科学家设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1.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原始大气中发生)。2.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生物)大分子物质(原始海洋)。3.有机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原始海洋)。4.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中)。(PPT47、
PPT
48
、PPT
49、
PPT
50)米勒等的实验初步证明其中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但有些氨基酸、核苷酸等还合成不出),其他阶段有何实验室证据吗?(呈现介绍研究案例5)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王应睐、邹承鲁等人工合成牛结晶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对糖尿病的治疗、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有重大意义。1981年1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都是中国人对生命起源等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PPT53、PPT54、PPT55)。分析研讨题:上述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原始海洋中,某些有机小分子可能能生成某些有机高分子。(注: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许多人的交流、合作,共同努力,需要团队)。(呈现介绍研究案例6)(苏)奥巴林“团聚体学说”及相关实验;(美)福克思“微球体学说”及相关实验(解释)(PPT59、PPT
60、PPT
61)。分析研讨题: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原始海洋下,某些有机高分子可能能生成某些多分子体系。教师讲解:目前还无法实验证明由多分子体系形成原始生命,即使上述前几个阶段的实验证据也不充分。总之,关于“生命的起源”目前还无定论,有待科学家继续探索,可能包括你们中的某些未来科学家。(播放“生命起源”的相关视频复习“化学进化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述“环节四”的教学也可运用上述“师问生答”策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问,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生命起源”,接着让学生根据视频播放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听讲学生思考、回答。观看、听讲观看、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听讲、观看学生思考、回答观看、听讲观看、听讲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听讲思考、回答听讲观看
使学生了解“化学进化说”的核心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用PPT图片、视频辅助教师讲解,使学生更好了解原始地球状态、条件。运用上述“师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图片、动画等演示米勒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后,让学生分析和研讨相关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米勒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运用相关PPT图片辅助教师讲解,使学生更容易地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运用上述“师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图片演示相关实验和结果后,让学生分析和研讨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精神与合作交流意识的教育。运用上述“师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图片演示“团聚体学说”和微球体学说”相关实验和结果后,让学生分析和研讨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播放“生命起源”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复习巩固和更好地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PPT30、PPT31、PPT32、
PPT33;视频“原始地球条件”
米勒实验”PPT课件(PPT36、PPT37、PPT38、PPT39)澳大利亚陨石照片PPT4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PPT(PPT47、
PPT
48
、PPT
49、
PPT
50)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结晶胰岛素PPT图片(PPT53、PPT5、PPT55)奥巴林“团聚学说”和福克思“微球体学说”及相关PPT实验图片(PPT59、PPT
60、PPT
61)
“生命起源”视频
2分钟2分钟2分钟3分钟2分钟2分钟5分钟
【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大家在知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教师总结(PPT68-7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和“化学进化说”等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和“化学进化说”的大体过程;认识到“神创论”、“自然发生说”
为什么是不科学的;为什么“化学进化说”目前为多数科学家所认同。
同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推测需要证据,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究”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还需在认真学习和分析前人和别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勇于探究,不懈努力,以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科学研究的步骤,用科学的方法,经不断质疑、观察、实验、想象、提出假设、总结、推测、分析、评判、证实和证伪,不断追求,逐步接近真理。而对待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也应如此。同时,通过本节课相关案例的分析,我们还能认识到:科学认识的深入能使人类逐步消除迷信、崇尚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如旧中国的落后挨打主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长期实行愚民政策;而西方近代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文艺复兴后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神权的统治,极大地调动起广大民众的创造性,从而使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视和发展科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繁荣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那么,原始生命出现后又是怎么进化成后来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的?这就是下几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研讨、汇报、互补学生思考、听讲。
用PPT辅助教师讲解,使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加深他们对科学与科学研究本质和意义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强化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
PPT68、PPT
69、PPT
70、PPT
71
3分钟
【检测与反馈】
教师演示与反馈【检测与反馈】题(PPT72、
PPT73)(“课检测与反馈”
题目见下文“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运用上述“师问生答”策略,用PPT对学生进行检测与及时反馈,使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并查漏补缺。
检测与反馈题(PPT72
、PPT73)
3分钟
【拓展性学习】
教师讲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其它学说还有很多,如:“宇生说”、“海底热泉学说”等,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下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在教师板报上加以展示。
学生课下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整理和展示相关资料。
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运用上述“师导生学”策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展开拓展性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互联网
课下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一、课堂小结阶段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课堂检测与反馈
1.关于生命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
)、(
)、(
)等几种观点。
2.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是一个(
)过程。
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说的主要观点是(
)。4.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生成多种(
),这些(
)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复杂的演变,形成了(
)。
5.形成原始生命的场所可能在(
)。6.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了(
)。7.在研究生命起源的历程中,米勒实验能证明(
);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结晶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能证明(
);1959年,我国科学家采用火花放电方法,在模拟原始大气中增加了硫化氢,结果得到氨基酸,这能证明(
)。三、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分析学生回答各种问题情况、师生反馈、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以往使用信息技术时,还只是停留在上述“师讲生听”和“师演生学”的水平,即把多媒体技术作为直观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用图片、动画、视频等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动态化,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知识;而本教学设计在这一基础上,还试图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更多的优势和功能,落实上述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师问生答”、“师引生思”、“师导生学”等具体策略,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课前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开自主学习,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课后利用互联网展开拓展性自主学习;运用PPT对学生进行检测与及时反馈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和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强化了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神创论
自然发生说
无机小分子
天外胚种说
有机小分子
化学进化学说
有机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利用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研究的科学史材料,学生围绕相关的一些观点、学说和实验案例,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展开分析和研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强化相关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上述设计思路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使学生构建和理解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提高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推测、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推测需要证据、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认识的深入能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等科学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强化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上述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师讲生听、师演生学、师问生答、师引生思、师导生学等),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功能,包括加大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课前先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展开自主学习,上课时进行展示交流,课后利用互联网展开拓展性自主学习;运用PPT对学生进行检测与及时反馈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和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意义,强化了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等科学态度、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当然,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是有些问题和任务的对所教学生设计偏难,如:在介绍斯帕兰扎尼实验之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微生物也不能由非生命物质自然生成;在介绍巴斯德“鹅颈瓶实验”之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即使让肉汤接触到空气也不能自然生成微生物等,可改成先告诉学生实验做法,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设计、进行结果预期或分析等(在实际教学中也是这样临时调整的);另外,因补充和拓展的内容面多,时间偏紧,使学生对有些问题和任务的分析研讨不够充分,有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渗透没能结合实际做更具体充分的分析和解释等。另外,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方面还有待加强。





假说
多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