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推荐作品 国殇 燕歌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菩萨蛮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记一记
1.字音
(1)车错毂( )
(2)躐余行( )( )
(3)骖殪( )( )
(4)霾两轮( )
(5)絷四马( )
(6)天时怼( )
(7)旌旆( )
(8)草腓( )
(9)玉箸( )
(10)飘飖( )
(11)乱飐( )
(12)薜荔( )( )
(13)罗襦( )
(14)鹧鸪( )( )
(15)拽埧( )( )
(16)揪捽( )
答案:(1)ɡǔ (2)liè hánɡ (3)cān yì (4)mái
(5)zhí (6)duì (7)pèi (8)féi (9)zhù (10)yáo
(11)zhǎn (12)bì
lì (13)rú (14)zhè
ɡū
(15)zhuài
jù (16)zuó
2.词义
(1)车错毂兮短兵接 错:
(2)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
(3)霾两轮兮絷四马 絷:
(4)援玉袍兮击鸣鼓 援:
(5)天时怼兮威灵怒 怼:
(6)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
(7)汉家烟尘在东北 烟尘:
(8)旌旆逶迤碣石间 逶迤:
(9)边庭飘飖那可度 飘飖:
(10)寒声一夜传刁斗 刁斗:
(11)城上高楼接大荒 大荒:
(12)惊风乱飐芙蓉水 飐:
(13)鬓云欲度香腮雪 度:
(14)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 耽:
(15)差发内旋拨还 旋:
答案:(1)交错 (2)侵犯 (3)用绳索绊住了马足
(4)拿、握 (5)怨恨 (6)诚然、确实 (7)战争
(8)蜿蜒不绝的样子 (9)形容长风万里
(10)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11)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12)吹动
(13)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 (14)嗜好,沉迷
(15)立即
辨一辨
词类活用
(1)左骖殪兮右刃伤( )
(2)身既死兮神以灵( )
(3)美人帐下犹歌舞( )
(4)少妇城南欲断肠( )
(5)海天愁思正茫茫( )
(6)身当恩遇常轻敌( )
答案:(1)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刀砍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显灵
(3)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跳舞
(4)名词作状语,在城南
(5)名词作状语,像海天一样
(6)形容词或用作动词,轻视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屈原(见第2课屈原介绍)
(2)高适(700~765),字 ,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 诗人,与 并称“高岑”。
(3)柳宗元(773~819),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 ,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4)温庭筠(812~870),晚唐人。原名岐,字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 ”。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游客。能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为 之鼻祖,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 齐名,并称“温李”。
(5)睢景臣(约1275~约1320),一作舜臣,字 ,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元散曲家。作品今存不多,《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尊严,颇具 文学的特色。曾作杂剧三种,已失传。后人辑有《睢景臣词》。
答案:(2)达夫 边塞 岑参
(3)子厚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4)飞卿 温八叉 花间词人 李商隐
(5)景贤 讽刺
2.文化常识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 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 、 、李贺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答案: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王昌龄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国殇》
蔽日、若云、交坠
敌人强大凶猛
霾四轮、 、 、
楚兵英勇无畏
带长剑、挟秦弓、首身离不可凌、神以灵、为鬼雄
精神永存
(2)《燕歌行》
事
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
对比:士卒效命——汉将贪功士兵血战——汉将享乐 ——今日汉将
景
大漠、枯草、 、
情
慷慨悲壮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首联
起兴
愁思茫茫
颔联
品格高洁
颈联
远望
加深愁思
尾联
遭遇
愁思更深
(4)《菩萨蛮》
顺序
起床情态
妆残色褪
梳妆画眉
懒意洋洋
照镜装扮
无限情思
穿鹧鸪衣
(5)《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迎驾
骚乱
滑稽可笑
驾到
旗队、仪仗、随从
鄙视
骂驾
无赖
答案:(1)絷四马 援玉枹 击鸣鼓
(2)古时李广 孤城 落日 (3)象征
(4)时间 寂寞孤独 (5)见驾
2.主题提炼
(1)《国殇》
这首诗通过对 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 精神。
(2)《燕歌行》
这首诗描写了 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 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本诗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 诗。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 的迫害。
(4)《菩萨蛮》
词人运用 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 、 、 、 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优美而又无限幽怨。
(5)《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本曲以 的手法,通过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对那些一阔就变脸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具有强烈的 意义。
答案:(1)激烈悲壮的战斗 爱国主义
(2)唐军士卒 官兵对立、苦乐悬殊
(3)政治抒情 腐朽势力对革新派
(4)白描 梳洗 画眉 簪花 照镜
(5)想象、夸张 讽刺
想一想
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国殇》对阵亡将士进行热烈的礼赞的诗句是:“ , 。 , ”。
答案: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2.《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 , ”。
答案: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
答案: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作者感慨虽然与友人们共处南方,却不能互通寄信的句子是“ , ”。
答案: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乡音滞一乡
5.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 , ”。
答案:照花前后镜 花面相交映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通过诗人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哪些感情?
答:
答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一腔孤愤和忧郁难言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政敌的长期无情迫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怒的谴责。
2.温庭筠《菩萨蛮》中抒情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情怀?词中是否有所寄托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温庭筠的《菩萨蛮》描写了抒情女主人公晨起梳妆的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展现了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联系词人温庭筠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二、细节探究
3.《国殇》中,作者是怎样用美好事物来描写笔下的人物的?
答:
答案:诗人用将士拿的是吴地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做的铠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等美好的事物,突出了将士的英勇,他们气势如虹、英名不朽。
4.《燕歌行》前四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燕歌行》前两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地点和性质,直陈时事,有感而发。三四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面上是在赞扬汉将威武,实际上隐含讽刺,为下文做了铺垫。
5.《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语言诙谐、幽默,多用口语、俚语。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月、日、凤、虎、龙五面旗,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
三、思维发散
6.通读《燕歌行》全诗,说一说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答案:唐军战败的原因有: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应牢记的至理名言。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一)常考的语言风格类举
类型
含义
典例
1
慷慨悲壮
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的苦难,身受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
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悲慨。
2
雄浑壮阔
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3
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诗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象恢弘,志向高远,襟怀旷达。
如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4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就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5
平实质朴
平实质朴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
清新雅致
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7
含蓄隽永
《诗品》论“含蓄”,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隽永指言在意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用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引荐之意。
8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辛稼轩神道①
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 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天党:即上党,太行山最高处。辛弃疾年轻时任抗金义军掌书记,随首领耿京抗金,活跃在太行山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往往意境苍凉,有悲古伤今之意。从诗中意象看,“秋云”“白石”“青山”“鹃啼”“树林”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从关键句看,第三、四句表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英雄之悲,流露出诗人对辛弃疾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
答案: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诗人对辛弃疾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答案:①朴素自然。如首联开门见山,用语平白如话,朴素自然。②凝练生动。如颔联写二人重逢的场面,从“问”到“称”,从“惊”到“忆”,描写神情变化过程,层次清晰,凝练生动。
(三)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鉴赏语言风格不需过多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应立足于全诗,整体把握。
(2)要有了解积累常考诗人的语言风格的意识。要注重积累,在赏析语言风格时要学会迁移运用。还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量的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
(3)要有联系主旨的意识。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不要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特点。
2.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特色,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雅致、豪放旷达、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
第二步:分析文本,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风格。
第三步:联系主旨,指出这样的语言风格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作用或效果。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解析:C项,“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故选C项。
答案:C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
解析:“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的。本诗是一首讽谕诗。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可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不屑一顾。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扎根了。在委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答案: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语言应用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是说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第二处,限制:不能逾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前文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受到约束。应选“制约”。第三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是说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非常高兴、愉悦。应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是说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故选D项。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A、B两项前半部分的叙述主体是“人们”,还未说完,后半部分的主语又成了“月球的正面”和“正面的半球”,故排除;C项尾句“即月球的正面”与后文“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说法一致。故选C项。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一,“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据此排除C、D两项。二,“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据此排除B项。故选A项。
答案:A
4.下面是一封写给某杂志社主编邮件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名在校高中生,也是尔公众号的忠实粉丝。近期,我想用您的平台讲一个励志故事,以此来勉励我们班的同学更加拼命学习,希望您能同意我的诉求。
……(正文部分省略)
此致
敬礼!
小溪
2019年4月2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是“写给某杂志社主编的邮件”,“尔”是“你”的意思,文言色彩太浓,语气上也不合适,应改为“贵”或“您”;“用您的平台”太口语化,应该用书面语,“用”改为“借助”;“勉励”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此处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应改为“激励”;“拼命学习”口语化,不够郑重,应改为“努力学习”;“诉求”是广告通过媒介向目标受众诉说,以求达到所期望的反应,诉求是制定某种道德、动机、认同,或是说服受众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用在这里词义过重,应改为“请求”。
答案:①将“尔”改为“贵”或“您”;②将“用”改为“借助”;③将“勉励”改为“激励”;④将“拼命”改为“努力”;⑤将“诉求”改为“请求”。
5.参照下面的一段话,以“诗歌”为话题,另写一段文字。(句式大体一致即可)(6分)
一笔一画一世界,落墨千年香如故。青山绿水中掩映着汉字的形,古刹庙宇间隐藏着汉字的义。神奇的方块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过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例句的含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仿写句子的含义要与例句一致。弄清例句的句式特点,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等要一一对应。明确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的修辞手法要保持一致。注意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注意感情基调,如沉重、明快、忧伤、喜悦等,仿写时也要与之一致。
答案:一字一句一幅画,流传千载意未绝。山水田园中掩映着诗歌的形,大漠荒烟中隐藏着诗歌的神。传奇的诗歌,包括了乐府、律诗、词、曲等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气势豪放,高昂激越,写战败不消沉,写死亡不哀怨,是一曲悲壮而鼓舞人心的英雄赞歌。
B.本诗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记叙中有浓厚的感彩,抒情时又以记叙为基础。
C.本诗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了将士们的献身精神,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与诗人的其他作品表现手法相同。
D.诗中对战斗中的几个典型场面加以高度概括,简练、精当。诗中写的是将士的群像,既写出了他们英姿勃勃的外貌,也写出了他们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解析:“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说法错误。应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答案:C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1)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译文: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答案:(1)战事惨烈啊神灵震怒,战士们壮烈牺牲啊尸首弃于原野。
(2)身已死亡啊英灵不保,魂魄威武不屈啊死了也是鬼中豪杰!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来到柳州,登“城上高楼”,遥望好友们的贬所,只见辽阔而荒凉的“大荒”,此时,自己的“愁思”正如“茫茫”的“海天”。
B.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C.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直接明白。
D.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解析:“直接明白”说法错误,应是“委婉含蓄”。
答案:C
9.请结合首尾两联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情感。(6分)
答:
答案:①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②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醉后赠张九旭①
高 适
世上谩相识②,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③,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④?
注:①张九旭:即张旭。字伯高,吴县(今属江苏)人,排行第九。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人称“张颠”。②谩相识:轻易随便地认识,结交。③书自圣:书法上自然而然地超凡入圣。④《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是描写诗人对张旭总的印象,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
B.张旭兴来之时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他沉醉在书法艺术之中,其言语就更加狂放不羁。
C.颈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
D.尾联承接上联,诗人化用典故发问,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形象生动可感,张旭的狂放个性跃然纸上。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B项,“张旭兴来之时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他沉醉在书法艺术之中,其言语就更加狂放不羁”说法错误,“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这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醉”指酒醉,这两句话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所以颔联是指他醉后言语更加狂放不羁,而不是因沉醉在书法艺术之中其言语就更加狂放不羁。故选B项。
答案:B
1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自创风格,人称“草圣”。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尾联“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略带调侃,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①通过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超凡入圣的书法和狂放不羁的言语情态,表现诗人对张旭书法由衷地钦敬。②通过写张旭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性情狂放,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戏题阶前芍药①
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②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③,悠悠南国④人。
注:①此诗为干谒诗,此时作者赋闲在家。②欹(qī):倾斜的意思。③溱洧赠:《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之芍药为香草名。④南国:江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头先把芍药与众花对比:凡花已随春而凋谢,唯有芍药开在今晨,突出芍药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
B.三、四句诗人把芍药比作醉酒微醺的窈窕佳人,“留”字赋予芍药人格化,更富有情趣,作者对芍药的赞扬跃然纸上。
C.五、六句诗人展开想象:惠风和畅,芍药频频向诗人摇手,诗人被芍药的美姿吸引,独自欣赏到夕阳西下。
D.“戏”为诗眼,七、八句用戏谑的口吻说:芍药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C项,“展开想象”“诗人被芍药的美姿吸引,独自欣赏到夕阳西下”说法错误,“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意思是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牡丹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妍斗艳的春末,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可见这两句既不是想象,也不是写诗人赏牡丹,而是用拟人手法写牡丹的孤芳自赏。故选C项。
答案:C
13.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诗歌,准确理解诗人情感。“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意思是“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丹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结合注释③可知这是用典,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牡丹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而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抱负难以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像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牡丹。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答案:①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芍药赠给悠悠的江南美人。②诗人用“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的典故,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渴望得到统治者赏识,渴望得到上级提拔、推荐)的愿望。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为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B.由于诗人们借“柳”“柳絮”以言“愁”,因此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它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D.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由于诗人们借‘柳’‘柳絮’以言‘愁’。因此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说法错误,因果倒置,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故选B项。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相思的意象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说法错误,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选A项。
答案:A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故选B项。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曹世表,字景昇,东魏郡魏人也。少丧父,举止有礼度。性雅正,工尺牍,涉猎群书。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元澄奏世表为国子助教,颇失意。后转司徒记室。侍中崔光,乡里贵达,每称美之。遇患归乡。永平中,除兖州左将军府司马,非其所愿,复以病解。延昌中,除清河太守,治官省约,百姓安之。正光中,拜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还都,拜司空长史。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还都,转尚书右丞。后加征虏将军,出行豫州刺史。值萧衍将湛僧珍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反于州界,为之内应。朝廷以源子恭代世表为州,以世表为东南道行台,讨之。于时贼众强断小殷关,驿使不通。诸将以士马单少,皆败散之余,不敢复战,咸欲保城自固。世表时患背肿,乃舆病出外,呼统军是云宝谓之曰:“湛僧珍所以敢深入为寇者,以获、辩皆州民之望,为之内应。向有驿至,知刘获移军欲迎僧珍,去此八十里。今出其不意,一战可破。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乃简选兵马,付宝讨之。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世表召诸将吏,众责子恭,收辩斩之,传首京师。敕遣中使宣旨慰喻。复以世表行豫州事,行台如故。还朝,加左将军,兼尚书东道行台,沿河分立镇戍,以备葛荣。行达青州,遇患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魏书·曹世表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B.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C.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D.促令发军/日暮出城/比晓兵合/贼不意官军卒至/一战破获/诸贼悉平/湛僧珍退走/唯郑辩与子恭亲旧/亡匿子恭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官军卒至”是“贼不意”的具体内容,而“获”为人名,指刘获,“一战破获”是说一战就打败了刘获,句意完整,因此“至”后应断开,排除B项。“亲旧”意为旧友,“唯郑辩与子恭亲旧”意思是因为郑辩与源子恭是旧友,而“亡匿子恭”则是前者导致的结果,因此“旧”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故选D项。
答案:D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尺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规格多为一尺左右,故称“尺牍”,后来相沿成为书信的通称。
B.兖州,九州之一,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具体指称说法不一,一般指的是《周礼》中的九州。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异域外族时才执旄节作为凭证,“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
D.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掌管文书奏章,后来由于理事日繁,分部掌管,各部长官为尚书。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均需“持节”,不仅仅指出使异域外族。故选C项。
答案:C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世表博学多才,初仕曲折坎坷。他博览群书,为官后受到同乡贤达崔光的称赞,但他入仕之初所任官职不如愿,多次转任、解职。
B.曹世表为政有方,任上取得实绩。他担任清河太守期间,施行简约的政策,让百姓感到安宁;青州、齐州连年发生叛乱,他平定了叛乱。
C.曹世表忠心为主,带病讨伐贼兵。他奉命去讨伐湛僧珍等贼兵,其他将领在道路不通、兵马很少的情况下只想自保,而他抱病出城备战。
D.曹世表胆识过人,富有军事才能。他清楚地了解湛僧珍等人的情况,所以制订了出其不意攻打刘获的计划,最终湛僧珍撤退逃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青州、齐州连年发生叛乱,他平定了叛乱”说法错误,原文是“孝昌中,青齐频年反乱,诏世表持节慰喻”,青州、齐州连年发生叛乱,朝廷只是下诏让曹世表“持节慰喻”,结果怎样也没有说。故选B项。
答案:B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西征,以为从事中郎,摄中水兵事,自当烦剧,论者皆称其能。
译文:
(2)获破,则僧珍自走,东南清服,卿之功也。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句关键词:“摄”,代理;“烦剧”,繁重事务;“以(之)为从事中郎”,省略句。(2)句关键词:“破”,被打败;“清服”,清平安宁;“卿之功也”,判断句。
答案:(1)向西征讨,让曹世表担任从事中郎,代理中水兵事,他亲自承担繁重事务,评价他的人都称赞他的才能。
(2)刘获一旦被打败,那么湛僧珍自然会逃跑,东南清平安宁,就是你的功劳。
【参考译文】
曹世表,字景昇,是东魏郡魏县人。少年丧父,举止有礼仪法度。性情高雅正直,擅长文辞,涉猎群书。太和二十三年,尚书仆射、任城王元澄奏请曹世表担任国子助教,曹世表感到很失落。后来他转任司徒记室。侍中崔光,是曹世表同乡的显贵之人,常称赞他。曹世表因患病回到家乡。永平年间,曹世表任兖州左将军府司马,他不愿意担任此职,又以疾病为由解职。延昌年间,曹世表任清河太守,他为政简约,百姓感到安宁。正光年间,曹世表任前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向西征讨,让曹世表担任从事中郎,代理中水兵事,他亲自承担繁重事务,评价他的人都称赞他的才能。回到京都后,任司空长史。孝昌年间,青州、齐州连年发生叛乱,皇上下诏派曹世表持符节前往安抚劝说。回京都后,转任尚书右丞。后来加官征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正逢萧衍的将领湛僧珍攻陷东豫州,州民刘获、郑辩在东豫州边界谋反,做湛僧珍的内应。朝廷派源子恭代替曹世表任豫州刺史,任命曹世表担任东南道行台,讨伐他们。在这时贼兵强行切断小殷关,驿道不能通行。各位将领因为兵马少,都是溃败零散的残余兵力。不敢再战,都想保城自守。曹世表当时正患背部肿胀,就抱病登车出城,召唤统军是云宝,对他说:“湛僧珍之所以敢深入侵掠,是因为刘获、郑辩都是州民中有声望的人,他们做了他的内应。前不久有驿使来,告知刘获调动军队想去会合湛僧珍,距离这里有八十里路。现在可以出其不意,一鼓作气打败他。刘获一旦被打败,那么湛僧珍自然会逃跑,东南清平安宁,就是你的功劳。”于是曹世表挑选兵马,交给是云宝去讨伐刘获。督促他发兵,傍晚时分出城,拂晓时分会师。贼兵没有料到官兵突然来到,是云宝一战就打败刘获,其他各路贼兵全部被平定,湛僧珍撤退逃跑。因为郑辩与源子恭是亲密旧交,郑辩逃走后便躲避在源子恭那里。曹世表召集各位将士,众人都斥责源子恭,抓获了郑辩并将他斩首,把他的首级传送到京都。皇上下令派遣宦官宣读御旨慰问。皇上又任命曹世表兼任豫州刺史,像原来一样仍任东南道行台一职。回京都后,加官左将军,兼任尚书东道行台,沿黄河分设防区,来防备葛荣。行至青州时,患病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写作训练
2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这是一则漫画类材料作文。漫画的内容是:一棵棵大树围成圆形,最后是一间小木屋。一个穿红色衣服的男子正挥舞手中的斧头砍倒一棵大树,倒下的大树依次压倒它后面的大树。可以想象,最后倒下的一棵大树必将压倒附近的小木屋,这就是多米诺效应。漫画的寓意很明显:联系现实生活,大树代表自然生态,小木屋代表人类家园,红衣男子代表人类中野蛮的掠夺破坏力量。一棵树倒下压倒另一棵树,说明了生态环境是一个循环体系,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维护生态环境需要从保护每一棵树、每一方水土做起。据此,我们可以紧扣自然与人类家园的联系,进行立意行文。
参考立意: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②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③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