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逍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B.“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
C.《庄子》尤为强调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
D.“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看破红尘”说法错误,不合文意,原文是“《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故选C项。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
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
C.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援用《庄子》原句,既阐释了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故选A项。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
B.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
C.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
D.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原文,“回首《庄子》……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C项,“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化。D项,“庄子超越当代之人”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故选B项。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财富日益增加、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日益重视及中国以考试为主导的录取方式,使得我国课外辅导在教育行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据统计,2017年中国城市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0.6小时进行课外辅导。随着升学压力的增长以及对优秀学业成绩的期望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后辅导。特别是随着求学阶段临近高考,中国学生的K12课外辅导参与程度逐级提高,在高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大量持续而稳定的生源将推动中国课后辅导市场保持稳中増长。
2017年中国各阶段学生课外辅导参与程度(单位:%)
(选编自温程辉《课外辅导市场规模将
突破4000亿 线上教育成发展新趋势》)
材料二 不少家长出于从众心理,为孩子学习加码,甚至将无数的兴趣班当成了学习的另一种工具。而部分培训机构的种种洗脑式营销也在消费家长们的焦虑,进一步刺激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加剧揠苗助长,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有竞争,但不全是比赛,让教育回归本真,重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当前很多执着于“拼娃”却“越拼越迷失”的父母急需补上的一课,也是教育者需要正视的命题。
从2018下半年伊始,特别是在6月和8月,年初整顿教培政策进入落实检查阶段,整个教育培训行业迎来一次真正的震荡和洗牌。2018年2月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推动开展为期1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8月份,囯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整改的成果是截止到12月12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达到90%。教育部开发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也将上线,要实现联网查询。
(选编自于忠宁《教育这件事,再不疯狂就晚了吗》,
《工人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材料三 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通过深化招生考试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克服“剧场效应”、完善政府教育评价等途径,深化综合施策,用好组合拳,经过一段时间持续改革发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教育部将加强对各地调研指导,促进经验交流,推动各地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努力解决课后“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题,缓解学生下课后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力。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最关键的是要把培训等级证书、培训成绩与初中、小学入学脱钩。培训机构热火朝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认为上了培训机构,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绩,有择校机会。因此,遏制校外培训乱象,要从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入手。
(《整改完成率达90% 校外培训机构不容再疯狂》,
新华网2019年1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课外辅导市场的兴旺源于家长重视、招生考试体制等多种因素,同时也与家庭财富的日益增长等有关。
B.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同时,参与高中阶段课外辅导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初中、小学。
C.不少家长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与培训机构的营销策略有关,但有的却是出于盲从心理,其功利教育观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D.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教育培训行业大整顿对这一行业冲击比较大,经过治理后,教育培训行业的运作将会更加规范、健康、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图表“2017年中国各阶段学生课外辅导参与程度”分析可知,“2017年我国城市学生课外辅导时间随年级递增急剧增加”于文无据。故选B项。
答案: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概括了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动力、现状及未来的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初高中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的情况。
B.材料二在材料一关于课外辅导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家长的动机及教育观等问题,然后重点介绍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原因。
C.从教育部2018年2月以来下发的一系列文件来看,国家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行动可谓是下决心、下实手,求实效的。
D.材料三概括了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于教育部关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一系列后续构想和意见,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校教育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初高中学生”说法错误。结合“在高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与K12课外辅导”分析可知,这里重点分析的只是高中学生课外辅导情况。B项,“重点介绍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原因”说法错误,此处简要介绍的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过程和结果。D项,“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校教育地位”说法错误,教育部的一系列后续构想和意见,其最终目的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故选C项。
答案:C
6.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给培训热降温,从而有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整体阅读,从家长、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三方面分点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①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功利教育观,改变从众心理,不攀比;②教育部门要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完善政府教育评价,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把培训等级证书、培训成绩与初中、小学入学脱钩,并落实就近入学政策;③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努力解决课后“三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题。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时,注意上下文内容和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句意: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
答案:A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说法错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
答案: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任,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D项,“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说法错误,于文无据。
答案: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5分)
译文: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5分)
译文:
解析:主要得分点:(1)补充句首主语“文帝”,“诏”译为下诏,“其子最贤者”译为最贤能的儿子(定语后置),“荫”译为恩荫,“续”译为接续。(2)“彼”译为那个人,“侯”译为封侯,“何以”译为凭什么,“人臣不守节者”译为不守节操的臣子(定语后置句)。
答案:(1)(文帝)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2)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困窘。真令人悲伤啊!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 ”两句。
(3)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答案:(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五、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列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应把“关心”改成“关注”。这样就可排除A项,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B项,语序不当。C项,搭配不当。故选D项。
答案:D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B.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C.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语境是说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的现象,故填“无可厚非”。第二处,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此处语境是“蓄意炒作,……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故填“指鹿为马”。第三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此处语境强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故填“趋之若鹜”。第四处,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此处语境是“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故填“终南捷径”。故选B项。
答案:B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时,一般用排除法。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再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项;最后根据句子结构,可排除B项。故选D项。
答案:D
15.下面一则请假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尊敬的年级主任:
我是高三(1)班的学生,想报名参加民航飞行员考试,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我现在要参加中国民航组织的“招飞”体检,由于路途较远,需请假五天(从11月18日~11月22日),请务必批准!
2019年11月16日
王强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材料是一则请假条。应用文的格式要恰当。本文是请假条,而材料却没有用“请假条”作为标题,因此要补上“请假条”三字。“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中,“家父家母”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母亲的谦称,此处是请假条,不必用谦称,可改为“父母”。“从11月18日~11月22日”中,起始时间中间有连接号,不需要用“从”字,可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请务必批准”中,“请务必”带有命令性,不得体,可改为“请”或“恳请”。
答案:①缺标题,应补上“请假条”三字;②“家父家母”改为“父母”;③“从11月18日~11月22日”,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④“请务必”改为“请”或“恳请”;⑤落款处的时间和署名,上下行颠倒,把署名改在上行,把时间改在下行。
六、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①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提醒人们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献出生命的英雄。
②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的,邱少云烈士、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质疑,刘胡兰被恶意中伤成“红军连长的小三”,江姐被人说成是出卖色相的风流女性……
③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并没有刻上某一个具体英雄的名字。不要窄化英雄的概念,只要足够努力,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姬文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三则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核心和角度。第一则正面告诉我们要铭记英雄,致敬英雄;第二则指向现实问题,呈现一些肆意攻击诋毁英雄,抹黑英雄的现象;第三则提醒我们,只要足够努力,人人皆可为英雄,意在提醒我们要葆有英雄主义的豪情,向英雄学习。材料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对待)英雄、英雄精神?写作角度: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尸……这些都是英雄。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写作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现实中的“丧文化”“佛系青年”“宅”“娘”“娱乐化”“精致的利己主义”“功利浮躁”等。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三、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