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赏析示例 长恨歌
记一记
1.字音
(1)回眸( )(2)粉黛( ) (3)凝脂( )
(4)骊宫( )
(5)鼙鼓( )
(6)城阙( )
(7)千乘( )
(8)花钿( )
(9)萦纡( )
(10)旌旗( )
(11)踌躇( )
(12)马嵬( )
(13)悄然( )
(14)霜华重( )
(15)玉扃( )
(16)参差( )
(17)仙袂( )
(18)飘飖( )
(19)凝睇( )
(20)人寰( )
答案:(1)móu (2)dài (3)zhī (4)lí (5)pí (6)què
(7)shèng (8)diàn (9)yíng
yū (10)jīng
(11)chóu
chú (12)wéi (13)qiǎo (14)zhòng
(15)jiōng (16)cēn
cī (17)mèi (18)yáo (19)dì (20)huán
2.词义
(1)汉皇重色思倾国 倾国:
(2)春从春游夜专夜 专夜:
(3)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4)宛转蛾眉马前死 宛转:
(5)云栈萦纡登剑阁 萦纡:
(6)东望都门信马归 信马归:
(7)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
(8)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9)钗擘黄金合分钿 擘:
(10)但令心似金钿坚 但令:
答案:(1)倾国之美,绝代美女 (2)专宠 (3)可爱、可羡
(4)凄楚缠绵的样子 (5)曲折环绕 (6)任马前行
(7)天色微明的样子 (8)纵横 (9)用手分开 (10)只要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顾
①君臣相顾尽沾衣( )
②大行不顾细谨(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绝
①此恨绵绵无绝期( )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③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答案:(1)①看 ②考虑 ③探望,拜访 ④难道,反而
(2)①断绝 ②横渡,横穿 ③陡峭的 ④封闭的,隔绝的
2.词类活用
(1)千乘万骑西南行:
(2)西出都门百余里:
(3)东望都门信马归:
(4)上穷碧落下黄泉:
(5)梨园弟子白发新:
(6)春宵苦短日高起:
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2)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名词作状语,向东 (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形容词作动词,新增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3.古今异义
(1)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义: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古义:
今义:值得怜悯。
(3)云鬓半偏新睡觉
古义: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4)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
今义:热情而周到。
(5)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答案:(1)姿色 (2)可爱,可羡 (3)睡醒
(4)情深意厚、诚挚 (5)差不多
4.特殊句式
(1)一朝选在君王侧:
(2)不见玉颜空死处:
答案:(1)被动句。选,被选
(2)省略句。不见玉颜空(见)死处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 ,号 。与 并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 ”运动,揭露时弊。他创作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其讽喻诗《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答案:乐天 香山居士 元稹 刘禹锡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 卖炭翁 琵琶行
2.写作背景
《长恨歌》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陈鸿在《 》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关于 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逝。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不仅仅是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鉴。
答案:长恨歌传 唐玄宗与杨贵妃
3.文化常识
【新乐府】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至贞元、元和年间,社会危机进一步暴露,一些有识之士对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希望革除弊端,中兴王朝。反映在文坛上,便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 运动和 、 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 , ”(白居易《与元九书》)。
答案:古文 白居易 元稹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层次
起止
内容
第一部分
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
写杨贵妃入宫,美姿善舞,承恩擅宠。
第二部分
从“九重城阙烟重生”至“魂魄不曾入梦来”
写:
第三部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
写道士招魂,贵妃寄词,点题“长恨”。
答案:马嵬坡兵变,贵妃之死,玄宗思妃。
2.主题提炼
这首诗通过叙述唐玄宗、杨贵妃在 中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的事情做了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表明“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对两人的爱情悲剧以及彼此间的真挚相思赋予了 。
答案:安史之乱 深切的同情
想一想
1.《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 。
答案: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
答案: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 。
答案: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从全诗来看,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答案:文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等句子,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2.通读全诗,你觉得杨贵妃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答案:①在诗中,杨贵妃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②在仙境中,她已位列仙班,但她仍不高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的内心是凄苦、悲怨的,她不能忘记过去的美好爱情。她临别赠给使者一半钗、一扇盒,让他交给玄宗,以表达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希望玄宗牢记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描述充分展示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细节探究
3.开头写到“汉皇”,与唐玄宗有什么关系?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白居易《李夫人》:“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4.文中写到“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道士觅魂”看似荒唐,实则无奈,是相思之极后的无可奈何;“仙山寄词”则是对唐玄宗苦苦相思的回应,是昔日两情相悦恩爱情深的见证:这两个情节均突出了李杨爱情的坚贞深挚。而如此深挚动人的情感破灭带来的遗恨自然无穷,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5.请概括分析诗歌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联结笔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构思技巧。解答时,需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了主旨;结构上照应开头。以此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回味的空间。
答案:点明题旨,照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三、思维发散
6.《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政治讽谕诗。从唐玄宗作为皇帝的角度看,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诗。从唐玄宗作为凡人的角度看。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此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普通人的生活、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什么是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二)读诗词,赏形象。
1.游子形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少女形象。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战士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闺妇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三)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人物形象类型
经典例子
1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
答案: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②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摇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五)答题技巧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2.答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指出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等)。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与“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详细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解析:C项,“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说法错误,此联两句重在描绘弈棋者坚韧的斗志,“尚可持”是弈棋者的希望,并不是现实的状态。
答案:C
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首以下围棋为题材的诗。颔联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弈棋者殚精竭虑,务求胜算;又用《庄子》中佝偻丈人的典故,表现了弈棋者意志集中,已达到忘我的境界。颈联“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喻指弈棋者处于不利局势;然而面对不利局势,弈棋者却不服输,仍然精心运筹,希望换个平分天下的局面,可见其意志坚定。
答案:①弈棋者心思缜密、专注、意志坚定。②作者把弈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于不利局势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意志坚定。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 ,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虽然孟子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 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厚爱 息息相关 贯穿始终 滥觞
B.重视 息息相关 薪火相传 滥觞
C.厚爱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 发轫
D.重视 显而易见 贯穿始终 发轫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厚爱”指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一般指对人;“重视”,认为很重要而认真对待。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故应用“重视”,据此排除AC两项。第二空,“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用“显而易见”,据此排除AB两项。第三空,“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底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应用“贯穿始终”。第四空,“滥觞”多作名词,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前文有“无不”一词,故应填一个动词,“滥觞”一般为名词,故应用“发轫”。故选D。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境看,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意连贯的角度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据此排除A、B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修养的加强”应该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影响”其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B.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C.孟子虽然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D.虽然孟子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问题:一、“虽然孟子……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应删除,据此排除A项;二、“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前面“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据此排除D项;比较B、C两项,从语境来看,以介宾短语的形式提前,能突出“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故排除C项。故选B项。
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座巍巍丰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唐宋诗词歌赋,又是一顶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华文学智慧的珍宝。在这里,你既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① ;既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② 。在这里,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忆江南,有春光明媚的蝶恋花,③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答案。本题的前两空,根据对句式“既能”的把握,后文应该填写“也能”,注意句子和前文内容的照应和句式的一致。第三空,根据前面内容应填“有……”,内容上应举出一种词牌名。
答案:①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 ②也能听到“多情自古伤离別”的浅吟低唱 ③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5分)
①《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②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③诗人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
(1)以《长恨歌》为主语:
(2)以白居易为主语:
解析:本题考查改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先根据主语明确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句子作为枝叶部分放到主干句相应位置,注意不要丢落原信息。
答案:(1)《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
(2)白居易创作了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旋日转回龙驭
龙驭:皇帝的车驾
B.东望都门信马归
信:随意,任
C.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宫女
D.耿耿星河欲曙天
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
解析: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
答案:C
7.请简要概括,自“天旋日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6分)
答:
解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等句从情景的角度,以物是人非的情景突出了思念之深;“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从时间的角度,强调李隆基长年不断,时时处处的思念,历久弥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诗句从李隆基心情的角度,写他长夜不眠、度日如年,表现了对贵妃深深的思念和悲寂之情。
答案:从情景上,物是人非;从时间上,历久弥新;从心情上,度日如年。诗歌通过这三个角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和寂寞悲伤之情。
8.请简要分析,“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一联在写景上的特点。(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桃李花开”“梧桐叶落”采用的是白描手法,描绘了春秋季节的典型画面,春为乐景,秋为哀景,以景衬情,表现了唐皇对贵妃的经久不断、无处不在的思念之情。
答案:采用白描手法,选取春、秋季节中两个典型画面,一乐一哀,都烘托了人物长年不断、无处不在的哀伤之情。
二、课外探究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登西楼忆行简
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任职。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弟弟所在,接着用“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
B.这首诗的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青簇簇”与“白茫茫”对仗工整,冷色调更能表现出诗人的忧郁之情。
C.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传”,表明是对分别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政治的险恶,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也是由“望”引发。
D.尾联“早晚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的祈愿和嘱咐。
解析:C项,“政治的险恶”说法错误,这里寓指兄弟之间“相隔险远”。故选C项。
答案:C
10.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全面解读,理解诗意,然后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角度结合诗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②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出远望一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重重阻隔。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隔,思念情深。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平安来相会。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说法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选C。
答案:C
1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尾联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古人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答案:①“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②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国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解析:A项,“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说法错误,于文无据。C项,“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说法错误,原文是“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D项,“中国诗歌则没有”说法错误,从原文来看,中国诗歌只是以抒情为中心,并不是完全没有叙事。故选B项。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第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B.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中国诗歌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故选C项。
答案:C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D项,从原文来看,走叙事这条路并不能使诗歌创作繁荣。故选D项。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材料一 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 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是人类又一个航天梦想的成功“落地”。
3日11时40分,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大胆创新、努力攻关,这是中国航天人让梦想奔跑起来的强大动力。年近九旬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说:“这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
3日22时22分,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即月球车)顺利驶抵月背表面。着陆器上监视相机拍摄了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迹的影像图,并由“鹊桥”中继星传回地面。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摘编自《人类首次!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
“人民网”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为地面与嫦娥四号探测器搭建起通信桥梁的中继星“鹊桥”发挥了关键作用。
“鹊桥”于2018年5月21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继星“鹊桥”主任设计师孙骥说,“鹊桥”虽然不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角,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使命就是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相当于把一个地面站搬到了天上。
他介绍,“鹊桥”运行的轨道非常特殊,环绕地月第二拉格朗日(L2)点,距离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最远有7.9万公里,距离地球近50万公里。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信息传给“鹊桥”后,会首先进行解调等处理,再传回地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表示,将尽力让“鹊桥”工作时间足够长,在其寿命内如果外国航天器想去月球背面探测,也可以通过这颗中继星获得帮助,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摘编自《“嫦娥”成功落月“鹊桥”功不可没》,
“新华网”2019年1月7日)
材料三 50年前,美国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将月球背面描述成孩提时代玩过的沙堆,“没有边界,满是碰撞痕和坑洞”。那是人类第一次亲眼看见月球背面的样子。
50年后,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面山地荒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地球来客。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是全球第一艘在月球背面实现着陆的人造航天器。
《华尔街日报》称,在未来几周的探月任务中,中国的长期计划应该会有明显的早期收获。在月球背面作业本身就是一项壮举,因为此前月球背面与地球的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美国“福布斯”网站表示,2019年1月将迎来密集的航天发射,仅月球就会“接待”两批地球来客。除了中国的嫦娥四号,印度计划于1月31日发射该国首个月球着陆器和漫游车“月船2号”。古往今来,人类不断加快探索宇宙的步伐,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条看似永无止境的道路上,夹带着好奇心的驱动力、民族自豪感的激情,以及数以万亿美元计规模的产业诱惑。摩根士丹利估计,2019年,投资界将开启“太空之年”,到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摘编自《万亿蓝海待掘 投资界开启“太空之年”》,
“人民网”2019年1月8日)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将其传回地面,十多个小时后,它与巡视器成功分离并顺利驶抵月背表面。
B.“鹊桥”的使命就是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它是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把一个地面站搬到了天上。
C.人类第一次亲眼看见月球的背面的样子——满是碰撞痕和坑洞,像沙堆。此描述来自美国宇航员威廉·安德斯50年前的观察。
D.《华尔街日报》称,一直以来在月球背面与地球的直接通信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在月球背面作业可称是一项壮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项,“嫦娥四号……它与巡视器成功分离并顺利驶抵月背表面”说法错误。原文是说,3日22时22分,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即月球车)顺利驶抵月背表面。可见驶抵月球背面的不是“嫦娥四号”,而是“玉兔二号巡视器”。故选A项。
答案:A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嫦娥四号的着陆地在位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里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将来有可能取得突破性发现。
B.“嫦娥”成功落月,“鹊桥”功不可没。“鹊桥”为地面与嫦娥四号搭建起了通信桥梁,为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在月背软首陆的探测器起到了关键作用。
C.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面迎来的第一个地球来客是中国,而印度也计划发射该国首个月球着陆器和漫游车,成为月背第二个地球来客。
D.万亿蓝海待掘,太空探索加快。摩根士丹利估计,2019年投资界将开启“太空之年”到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成为月背第二个地球来客”,于文无据。印度计划发射月球着陆器和漫游车不一定在月球背面着陆,原文是说,除了中国的嫦娥四号,印度计划于1月31日发射该国首个月球着陆器和漫游车“月船2号”。故选C项。
答案:C
18.以上三则材料中,三篇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立足原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和准确的分析。材料一: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是人类又一个航天梦想的成功“落地”。侧重介绍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这一新闻事件,彰显其在人类探月史上的重要意义。材料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表示,将尽力让“鹊桥”工作时间足够长,在其寿命内如果外国航天器想去月球背面探测,也可以通过这颗中继星获得帮助,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侧重介绍“鹊桥”的作用、使命以及展望它未来在国际服务中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三:2019年1月将迎来密集的航天发射,仅月球就会“接待”两批地球来客。2019年,投资界将开启“太空之年”,到2040年,太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侧重介绍外媒对2019探月活动的评价与展望。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介绍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这一新闻事件,彰显其在人类探月史上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二侧重介绍“鹊桥”的作用、使命以及展望它未来在国际服务中对世界的贡献;③材料三在回顾人类探月历程的基础上,侧重介绍外媒对2019探月活动的评价与展望。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以上名言警句触发你怎样的感想,请任选两个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所给的名言警句,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审题:
审题立意: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列举的六句话中任挑两句,来谈自己的感想。这就要求要先理解每一则名句的含义,再找出有内在关联的两则进行立意作文。
第一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名句,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明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第三则“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意思是做事贵在持之以恒,何必要很晚睡、很早起地这般折磨自己。一曝十寒,不够坚持是最无用的,做事切勿这种做法,这里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第四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鼓励士兵要有抱负,有理想,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勇于争取自己的未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五则“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强调“坚持”“有恒心”;第六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说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勤奋”和“刻苦”必不可少,学习贵在勤奋刻苦。然后分析找出有内在关联的名句,确立立意的方向。如结合第一则和第四则,从“立志”“抱负”“追求”等方面立意;结合第二则和第六则,从“勤奋”“刻苦”“磨砺”等方面进行立意;结合第三则和第五则,围绕“恒心”“坚持”“持之以恒”等方面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