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四章
生物的营养
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三、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第2课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生物
学段: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年级
七年级
相关领域
生命科学、科学探究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
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丁炜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18611322746
实施者
丁炜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18611322746
指导者
马延年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分院
13611006872
课件制作者
丁炜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18611322746
其他参与者
无
无
无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强调重要概念的学习。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实物观察、课堂模型制作、数学模型辅助、对比分析、视频等环节多角度逐层突破重点概念,突破过程中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每一个探究环节,人人动手观察制作、积极思考,试错评价,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概念和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领悟学习人体结构等生理学知识,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领自己及家人健康生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第四章
生物的营养
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三、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第2课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学生情况: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刚刚开始系统学习生物学,学生通过本书前两章认识生物圈及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又通过第3章了解生物体的结构。从第4章至第10章学生会依次学习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作为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人体系统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领悟进化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也就是小肠适合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以深化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领悟。教学方式:1.课堂自主学习:完成营养物质吸收的小概念图2.实物观察:学生2人一小组,观察实物:鸡小肠结构(放大镜)。3.显微观察:学生2人一小组,观察小肠切片。4.小肠模型制作:2人一小组,课堂制作小肠模型;4人一大组,模型制作过程中讨论完善。5.小肠绒毛模型制作及展示讲解:学生课前根据文献制作小肠绒毛模型、课堂展示讲解。6.Ppt展示胶囊内窥镜照片:舒张、收缩及其他状态的环形皱襞展示显微照片:小肠绒毛、微绒毛及绒毛内部的淋巴管等结构展示小肠内表面分级放大的过程及比例。(小肠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7.
小肠解剖实景视频:消化道的长度8.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引领、启发、讲解消化系统中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最后引出各系统之间进化结构(内表面积增大)的相似性和功能上的联系。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实物观察、显微观察、模型制作及展示、多媒体展示、解剖视频展示及教师引领和讲解相结合。技术准备:1.课前查阅后精选两篇文献:小肠模型制作和小肠绒毛模型制作,发给每组组长,根据文献制作两种模型。2.课前准备小肠模型的零件。3.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并请学生准备课堂讲解。4.课前准备鸡小肠实物、培养皿和放大镜。5.课前准备小肠切片和显微镜。6.课前准备小肠解剖实景视频:消化道的长度。7.课前准备ppt、学生学案及学生评价试题。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描述吸收概念及营养物质被吸收的具体场所。2.
通过实物观察鸡小肠、观察小肠切片和制作模型、描述模型,观看视频等理解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点。初步认识人体是一个系统。能力目标:1.
在观察、制作、讨论和讲解过程中,联系自身生命现象进行思考。2.
思考过程中随时总结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消化系统结构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本教学设计旨在解决一个问题: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包括六个环节,各环节按难易程度设计,环节一:自主学习吸收的概念:完成营养物质吸收的小概念图,完成学案。环节二:实物观察鸡小肠及结合照片的讲解
学生2人一小组,观察实物:鸡小肠结构(放大镜),教师结合胶囊内窥镜照片:舒张、收缩及其他状态的环形皱襞、小肠绒毛显微照片讲解小肠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环节三:显微观察小肠切片
学生2人一小组,观察小肠切片,教师结合小肠绒毛、微绒毛显微照片讲解小肠绒毛结构。环节四:小肠模型制作及小肠内表面分级放大的讲解:2人一小组,课堂制作小肠模型;4人一大组,模型制作过程中讨论完善,学生课堂制作模型、计算小肠内外表面积之比、与教室地面砖块类比,理解小肠内表面积逐级增大600倍这一结构特点与其吸收效率高这一功能相适应。环节五:小肠绒毛结构模型的讲解
学生展示和讲解课前制作小肠绒毛模型,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指出其特点和不足。引导学生理解小肠绒毛内分布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网这一结构特点与其高效运输走营养物质这一功能相适应,通过教师拓展,构建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简单引出八大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知识初步系统化。环节六:观看消化道解剖视频
再次直观展示消化道特点,领悟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致的生命观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完成学案,教师完成板书。倡导健康生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温故知新
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除食物的通道、食物消化的场所之外,还是营养物质吸收的场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营养物质的吸收。
听讲,记本节课题。
引入课题
教师讲解
1min
新课讲解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阅读教材P90最后两段,了解吸收的概念及部位,同时完成小概念图。自我评价学习成果并完善。
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养成自我评价及完善的学习习惯。
教材学案
3min
学习活动一1.
指导学生实物观察鸡小肠。2.
展示ppt上四张图片:部分纵剖小肠显示的环形皱襞;胶囊内窥镜照片显示的舒张状态和收缩状态的环形皱襞;环形皱襞及小肠绒毛的显微照片。3.
结合四张照片讲解环形皱襞及小肠绒毛的结构。
观察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比较内、外表皮面积及质感。观察ppt上的图片,结合学习活动,聆听老师的讲解并思考。
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本节课的基本概念: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
鸡小肠实物、环形皱襞模式图、胶囊内窥镜照片、小肠绒毛显微照片。
5min
学习活动二1.
指导学生显微观察小肠切片上的小肠绒毛。2.
展示ppt上的3张小肠绒毛及微绒毛的显微照片。3.
结合照片讲解小肠绒毛结构。
学生观察小肠切片上的小肠绒毛,思考小肠内表面环形皱襞上的绒毛结构与其吸收功能之间的关系。观察ppt上的图片,结合学习活动,聆听老师的讲解并思考。
通过显微观察、显微照片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小肠绒毛的结构。
小肠切片、小肠绒毛显微照片、微绒毛显微照片
5min
学习活动三1.
指导学生制作小肠结构模型。2.
取学生模型中内表面方向放错了的错误案例,首先请同学们判断这样的放置方法是否正确;再引导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展示制作正确的模型。3.
逐级展示ppt上小肠内表面三级放大的过程图、相应的放大比例和与教室地面砖的类比。4.
边逐级展示,边逐级讲解放大过程,渗透小肠内表面增大与其吸收功能的强大具有一致性。不止小肠内壁如此,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胃、大肠的内表面积都有类似方式的增大。不仅消化系统如此,循环系统的毛细血管网、呼吸系统的肺泡以及肾脏里的肾小管等也都用类似方式增大了表面积,从而简单构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等在进化结构上的系统性。这些进化结构上的特点都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完成小肠绒毛模型;计算小肠皱襞使小肠内表面积增加多少倍;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增加多少倍。观察ppt上的图片,结合学习活动,聆听老师的讲解并思考。
通过亲手制作小肠模型、试错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小肠内表面积逐级增大的方式及意义。通过教师的拓展,了解不仅消化系统如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等也都用类似方式增大表面积,从而简单构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等在进化结构上的系统性。通过各个环节,领会结构与功能具有一致性。
小肠结构零件、小肠内表面积三级放大的照片及数据
13min
学习活动四1.
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课前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2.
教师评价学生制作的3个模型的特点及不足。3.
展示ppt上2张小肠绒毛外表面及纵剖模式图。4.
结合照片讲解小肠绒毛结构及功能,总结小肠内表面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5.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可见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网和毛细血管网从小肠绒毛向小肠表皮深处集中,讲解营养物质吸收后,循环系统将其运往身体的所有活细胞中。据此构建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简单引出八大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知识初步系统化。
学生讲解课前自己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结构及对应的功能。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思考、提问。观察ppt上的图片,结合学习活动,聆听老师的讲解并思考。
通过展示学生课前制作模型、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ppt上的模式图的细致观察,再辅以教师的启发讲解,构建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简单引出八大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知识初步系统化。
学生课前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小肠绒毛纵剖模式图、小肠绒毛外表面及纵剖模式图
10min
学习活动五1.
播放解剖视频。2.
引导学生总结小肠易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板书。
观看解剖视频。总结小肠易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完成学案。
通过观看解剖视频,直观了解消化道及小肠的长度。直观领悟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解剖视频
6min
小结
认真聆听,思考。
倡导健康生活。
板书
2
min
实践操作
实物观察、显微观察、制作小肠模型、制作小肠绒毛模型
学生完成按照要求完成操作。
在逐级的实践操作中深层次思考、理解和领悟核心概念。
鸡小肠实物、小肠切片、小肠模型零件、课前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
20
min
分享交流
实践操作过程中交流
实物和显微观察过程中讨论、完善。模型制作和展示过程中讨论、完善和评价。
养成小组内讨论、评价和完善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组内讨论
20
min
效果评价
教师对各个环节的引导比较到位。
学生比较深入的理解了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理解了结构与功能具有一致性这一概念;初步构建了人体是一个系统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完成达到预期。
教师讲解
5min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小肠易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板书。
总结小肠易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完成学案。
倡导健康生活。
板书
1
min
拓展提高
在学习活动四完成后第一次拓展提高。在学习活动五完成后第二次拓展提高。
聆听,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和生物学观点: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人体是一个系统。
教师讲解
5min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课堂状态、模型制作和上交学案按优、良、中、差方式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课后的评价习题按照试卷上的题目分数打分评价。
评价量规1.课堂状态优:课堂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者。良:课堂思考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者。中:课堂听讲比较认真,不积极回答问题者。差:课堂纪律较差者。2.模型制作优:课前制作了小肠绒毛模型,且课堂上制作的小肠模型内表面与外表面摆放方向正确者。良:课前未制作小肠绒毛模型,且课堂上制作的小肠模型内表面与外表面摆放方向正确者。中:课前未制作小肠绒毛模型,且课堂上制作的小肠模型内表面与外表面摆放方向不正确者。差:课前未制作小肠绒毛模型,且课堂上未完成小肠模型的制作。3.上交学案优:学案字迹工整,答案正确且无修改痕迹者。良:学案字迹工整,答案正确且有少量修改痕迹者。中:答案正确且有修改痕迹者。差:学案未完成者。4.
课后的评价习题按照试卷上的题目分数打分评价。100分制。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按知识点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吸收的概念相对简单,由学生自主完成。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养成自我评价及完善的学习习惯。小肠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点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五个环节逐层突破:实物观察鸡小肠;观察小肠切片;课堂制作、评价和对比分析小肠结构模型;学生课前制作、课堂讲解分析小肠绒毛模型;观看消化道解剖视频。这五个环节实施过程中结合多张实物照片辅助理解,包括胶囊内窥镜照片显示的舒张状态和收缩状态环形皱襞等实物照片,真实还原小肠各部分结构状态,使基本概念构建更直观。二、课堂和课前制作两种模型,探究体验过程中更直观地理解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内表面积增大。三、与数学模型结合理解内表面积增大模型制作过程中计算小肠内外表面积之比、再与教室地面砖块类比,理解小肠内表面积逐级增大600倍这一结构特点。四、模型对比分析使理解更深刻图一:左为卷曲前,右为卷曲后的正确模型
图二:左为卷曲前,右为卷曲后的错误模型教师先以错误模型为例,引导学生评价,分析,再评价,最后展示正确的模型,学生通过试错和相互评价、分析以及聆听讲解,更深刻领悟小肠皱襞垂直于消化道的意义。五、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理解小肠绒毛内分布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网这一结构特点与其高效运输走营养物质这一功能相适应,构建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八大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知识初步系统化。
什么是吸收?
小肠的结构特点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小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如何联系?
人体是一个大“系统”吗?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人体消化系统是食物通道、食物消化的场所,还是吸收的场所。
环节一:自主学习吸收概念,完成学案上营养物质吸收的小概念图。
环节二:实物观察鸡小肠,教师结合胶囊内窥镜照片等讲解小肠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
环节三:显微观察小肠切片,教师结合小肠绒毛、微绒毛显微照片讲解小肠绒毛结构。
环节四:学生课堂制作小肠模型、计算小肠内外表面积之比、与教室地面砖块类比,理解小肠内表面积逐级增大600倍这一结构特点与其吸收效率高这一功能相适应。
环节五:学生展示和讲解课前制作小肠绒毛模型,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制作的小肠绒毛模型,指出其特点和不足。引导学生理解小肠绒毛内分布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网这一结构特点与其高效运输走营养物质这一功能相适应,构建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简单引出八大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将知识初步系统化。
环节六:观看消化道解剖视频
再次直观展示消化道特点,领悟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致的生物学观点。
新课讲解
引导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倡导健康生活。
小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