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六节 鱼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六节 鱼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6 21: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节 鱼类
【学习目标】
知道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3、了解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探究鱼鳍的作用”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讨论、思考和发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但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的说出鲫鱼的外部形态结构、测线的作用以及鱼鳍的作用,所以在这些问题上要注意引导。
【重点、难点】
重点: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2、鱼的各种鳍的作用3、鱼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 鱼在水中的呼吸(理解鳃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学过的六种动物的图片,即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这些都是无脊椎动物,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无脊椎动物”——鱼类。
二、自主学习
1、鲫鱼的形态结构(结合课本94页~95页相关知识完成)
(1)鲫鱼身体的颜色背面比腹面 (填“深”或“浅”),这样的体色有利于对鲫鱼的保护。
(2)鲫鱼的身体分为 、 和 三部分。
(3)鲫鱼的身体呈 形,体表长有 ,其外面有黏液,可以 。
(4)鲫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 ,是鲫鱼的一种感觉器官,能够测定 ,感知
和 。
(5)是鲫鱼的运动器官。鲫鱼的鳍包括 鳍、 鳍、 鳍、 鳍和 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结合课本知识,知道“鲫鱼的外部形态结构”,培养学生观察和自学能力。由(5)“鲫鱼的鳍”过渡到“探究鱼鳍的作用”。
探究一:鱼的各种鳍的作用
(6) 鳍和 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通过视频我们还知道 鳍和 鳍也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
(7)尾鳍能够保持鱼体 。
(8)鲫鱼主要靠 和 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探究鱼鳍的作用”实验视频,使之更好的理解鱼的各种鳍的作用。
探究二:鱼在水中的呼吸
(9)鲫鱼吞水是在呼吸, 是鱼的呼吸器官,它在鳃盖的下面,由 、 、 组成,鳃丝里密布 ,所以,鳃是红色的。
水由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 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 ,则渗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着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从而完成呼吸。
设计意图:鱼在水中的呼吸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视频让学生清楚的观察鳃的结构,理解鱼在水中是怎样完成呼吸的。
2、小组讨论:总结“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组织、总结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小组讨论交流,总结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由此组织学生活动,说出“你知道的鱼类”。
3、鱼类的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 中,用 呼吸;体表大多长有 ;用 游泳;体温 。(快速记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是不是动物名称里有鱼字的都是鱼类呢?”(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让学生举例说明,由此出示两组图片“你知道吗(名称里有鱼但不属于鱼类和名称里没鱼却属于鱼类)”,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让学生意识到看问题是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根据特征多加思考。
4、鱼类资源(结合课本96~97页相关知识完成)
(1)“四大家鱼”指的是: 鱼、 鱼、 鱼、 鱼。
(2)在淡水鱼养殖方面,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养鱼史上的杰作。(阅读98页“开眼界”)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鱼鱼类和海洋鱼类,知道“开眼界”混合放养的生态意义,加强学生对我国鱼类资源保护的教育。
三、合作研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故事,思考问题:
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地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钟头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钟头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想:“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地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去了。
鲫鱼失败的原因是:
岸上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水中的溶氧量要高得多,鲫鱼为啥还会死?

如果把参与打赌的鲫鱼换成青蛙,青蛙会死吗?
设计意图:选用“小蝗虫和鲫鱼”的故事进行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研讨欲望,又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