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皇冠中学 阮群惠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并未明确列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主题,但是编者在叙述关于本章内容安排的原因时提到三个考虑:(1)与前面几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3)为第九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打下基础。可见,本章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应与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生物圈》单元内容紧密联系,补充与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对本册书前两章的归纳和补充,主要讲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主要作用: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教材以自然界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树立人与生物圈协同发展的思想。教材内容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阅读资料和图片来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影响。另外,本节内容与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生物圈》单元内容关系紧密,是帮助学生完整构建“生物圈是统一整体”这一重要概念的补充,也是“整体观”这一生命观点形成的加深。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除课本资源外也补充了多种事实性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观看录像以及对所关切问题的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来归纳出结论,形成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并完成“生物圈是统一整体”概念的补充和加深。www.renjiaoshe.com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于资料分析解读具有一定的能力且对于从新鲜资讯中获取信息感兴趣,对于保护动物、禁止滥捕乱杀动物也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因此教学中除课本资源外也补充了多种事实性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观看录像以及对所关切问题的讨论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来归纳出结论,形成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
学生对于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有关事例比较熟悉,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六年级时理解水平上的限制以及时间过长,学生对于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并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种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难点就是“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的促进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作用。”在教学中要结合六年级上册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消长关系,并在吃与被吃关系中认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从而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概念,构建“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种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种作用,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难点: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的促进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作用。
评价设计:
前置性评价:
举例说出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具有的重要作用。
过程性评价:
举例说明其他动物对植物的具体作用。
分析两则资料中行道树分别被破坏的原因。
利用环节二和环节三中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黑板展示交流情况进行生生互评和师生评价。
终结性评价:
结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分析适度放牧会促进草的生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知展现
(2分钟)
师: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在第二章,我们以哺乳动物为例学习了动物是如何进行运动并通过运动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行为。那么动物作为生物圈中重要的一员,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动物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举例说出动物的作用,如传粉、传播种子等。
环节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一个有关“生死之交”的故事。
出示任务一:
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已经濒临灭绝,现存的树都是在300年以上的老树。尽管年年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而且这种不生长发育的现象已持续了300年。
岛上曾经有过的渡渡鸟,灭绝时间也为300年。
猜想:渡渡鸟对卡伐利亚树有什么作用?请说出你的依据。
师:科学家们也是像同学们这样根据事实证据进行合理推测。我们来看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学教授坦布尔的设。
出示坦布尔教授假设:在渡渡鸟和卡伐利亚树共生的年代,渡渡鸟吞食了树的果实,坚硬的果核经过发达肠胃的处理,使得种子容易萌发了。
验证:如果你是坦布尔教授,你想用什么办方法验证这个假设?
师:肯定学生想法和思路,并进行评价。
出示火鸡图片: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坦布尔教授也想到了进行模拟实验,他选择了一种体形上和渡渡鸟非常相近的火鸡来做实验。依据:火鸡的胃可以使得铁丝变弯,甚至磨损轴承上的钢珠。
出示实验结果:使用了10个卡伐利亚树的果实进行实验,最终有3颗种子发芽了;实验结论:卡伐利亚树的坚硬果核依赖于渡渡鸟的肠胃消化磨薄,再排出体外,才能落地生根发出芽来;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无法生长、繁殖了。
思考:通过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的资料,你认为动物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评价:请举例说明其它动物对植物的具体作用。
(板书:传粉、传播种子)
点拨:(出示传粉者图片)正如同学们所说,很多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实际上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植物依赖于以蜂类为主的传粉者进行传粉。美国仅家养蜜蜂为农作物传粉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就高达150亿美元。正因如此,2015年5月19日,美国白宫颁布了《关于保护蜜蜂及其他传粉者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这也是生物学原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应用,而其中蕴含的原理就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学生阅读资料一,对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测,有想法即可举手回答。
学生阅读坦布尔教授假设。
学生思考并交流想到的多种验证方法,如设计对照实验,进行体外模拟等。
学生在整个资料一的过程中感受猜想——实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思考回答:帮助生长繁殖/传粉、传播种子。
学生举例蜜蜂、松鼠等传粉传播种子的例子。
体会生物学原理的应用。
环节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维持生态平衡)
过渡:不光动物能帮助植物,实际上,植物也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动物和植物之间是一个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来看看草原上的动物与植物。
出示任务二:某年,草原雨量丰沛,草木繁茂,请尝试分析:
①野兔数量会以哪条曲线的方式变化?说明理由。
②请在所选兔的数量生长曲线基础上,尝试绘制狼的数量的动态生长曲线,并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理由。
③通过此则资料能看出动物在自然界中还起到什么作用?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发言顺序4-3-2-1), 红笔订正。时间:5分钟。
师巡视。
交流:投影展示学生完成成果。
点拨:在学生表达中提炼出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主要依赖于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
师: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维持生态平衡)
拓展资料:
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但人类的某些活动也会破坏生态平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条作用来分析下面两则事例中行道树被破坏的原因:
事例一:20世纪50-60年代,麻雀因啄食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害鸟,我国开展了捕杀“麻雀”的运动。上海市5天内消灭麻雀60多万只,结果导致第二年,路边行道树叶被害虫全部吃光。
事例二:美国白蛾,最初是从中朝边境传入我国,随后在全国多数地区扩散,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行道树等观赏树木,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思考:请分别分析两则事例中路边行道树受到危害的原因。
点拨:生物入侵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物种灭绝。
师:既然美国白蛾会造成这么大危害,如果你是农业局官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防治美国白蛾吗?
点拨:相对于使用传统农药杀灭害虫,采用人工提取或合成的美国白蛾性外激素,能够非常有效地诱捕美国白蛾,达到减少美国白蛾虫害的目的。这种用生物防治生物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科学家是如何从天敌角度进行生物防治。
播放视频:《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师:杨忠岐教授正是利用的动物间相互制约维持生态平衡的原理来防治病虫害,这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小结:麻雀和美国白蛾两则事例告诉我们,人类不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随意捕杀或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学生阅读要求,明确后手势示意。
按要求完成后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同学利用食物链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说明选择A或B的理由以及所画狼的曲线变化理由,如:兔的数量受到其他生物数量制约,不能无限制增长。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生分析得出动物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学生认真阅读两则事例,分析行道树受破坏的原因:1、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被破坏。2、生物入侵。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举出防治美国白蛾的方法,如喷砂农药、寻找合适的天敌、性外激素引诱等。
其他学生对这些方法评价。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体会生物学原理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环节三: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想要维持生态平衡,不仅动物起到重要作用(出示生态系统组成图)。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
出示任务二:请用文字+箭头的方式, 说明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如果没有动物,物质循环能否进行?②若能进行,有动物参与的物质循环和没有动物参与的物质循环有何区别?
出示要求:阅读任务二中相关资料图表,分析学案上的问题,并写在学案相应位置。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发言顺序4-3-2-1),红笔补充修改。 时间:5分钟。
交流。
点拨:通过关系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其中因为有了动物的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速度更快,可见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
(板书:促进物质循环)。
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组成。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二:
先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合作补充完善。
交流:①一名学生讲台板图说明各部分之间联系,其他小组学生评价和补充。
②交流两个思考题。
终结性评价
认识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主要作用后,请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出示学以致用:过度放牧会使得草场退化,但大量研究表明,适度放牧会促进草的生长。请结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分析适度放牧会促进草的生长。
点拨:当有动物放牧时,能将把种子踩入土中,在牧草生长早期适度践踏能增加牧草产量(蹄耕作用)。
学生思考问题,从三个作用分析:1、适度放牧会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2、动物的适度取食有利于去除植物的衰老组织,有利于植物再生。3、如果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生态平衡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很多资料认识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通过具体分析看到实际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角色都有重要的作用,且关系密切。动物与植物相互适应、相互依存,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牵一发动全身”的联系。所以我们说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我们人类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一员应该爱护我们的邻居——其他动物,也爱护我们的地球。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我们生物学知识,像科学家们一样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帮助植物生长繁殖(传粉、传播种子)
动物 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物质循环
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通过此次准备以及课后反思,让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处理教学细节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教学理念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更新。所谓“教然后而知困”,经过几番修改和授课之后,细细反思,发现仍然有一些地方不够完美,这也更加促动我今后更好的关注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教学细节,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落实,每一个教学问题的构思,每一个学生课堂生成的处理。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理念直接关乎教师课堂行为的发生。我在“概念教学”和“教学评价一致性”的理念引领下,在充分暴露学生前认知和前科学概念后,呈现丰富的事实性资源,让学生在充分地自我分析、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逐级构建小的概念,最终构建完整概念,并在每个环节设计相应的评价问题以及最后设计终结性评价问题评价概念的形成。
本节课概念的建构,不是靠教师引领,而是放手学生去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分析,使得学生把新授知识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来突破重难点,得出结论。
比如: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基本已经能够举出“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部分例子,因此“举例说出动物在传粉、传播种子方面的作用”虽是重点,但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作用一环节,我呈现了一则“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的生死之交”的资料,除充分引起学生兴趣之外,我们将本环节的重心放在①体验科学家的“猜想——假设——验证”过程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②认识传粉类动物的价值,了解相应国家政策的制定,体会生物学原理的应用。而在作用三环节,“举例说出动物在促进物质循环方面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本环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是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关系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动物在其中起到的“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支架,只有当学生有需要,且自己无法解决时,给予及时点拨和引领,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
本次教学设计,我重点在学生的自主构建上,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分析、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安排上时间也相对合理,这个过程比较紧凑,对于自己不同的想法,学生也能充分地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学生学习的行为和反馈,我发现,学生只有在心理充分感受到安全与轻松时,学习状态才能达到最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更应该注意营造一个“能说话、敢说话、会说话”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大问题设计
在安排学习问题的设计时,要有整体意识,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是要围绕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开展。因此本节课的明线就是三段分析动物作用的环节,而本节课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学生在逐渐分析到动物与植物间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关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后,完成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概念的构建。
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我们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通过此次授课过程,发现更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教学细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