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之劝说的艺术及拓展
(第2课时)
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
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导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导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学习目标
1、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2、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应知 已知
大家回答 理论巩固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解题
邹忌比美(开端):三问 三答 三思
邹忌讽谏(发展):三比
齐王纳谏(高潮):三赏 三变
四国朝齐(结局)
课文结构
思考一:邹忌在什么前提下“讽”齐王的?
三问
三答
三思
三比
三赏
三变
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
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
纳谏的结果如何?
整齐美
三叠式结构: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思考二:比较“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对象不同
身份不同
语气不同
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人物形象分析
邹忌:
齐王: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齐王有什么特殊的喜好呢?
应会 再练
互相提问 组长评价
典型疑难 共性问题
师生交流 共同解决
皆以美于徐公
妻私臣
妾畏臣
客求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
(闺房小事)
(国家大事)
以小见大
类比
说理
邹忌讽谏(三比的艺术性)
讽谏艺术
1、为对方打算 (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也可以这样说
1、明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2、讲策略:以己之悟,施之于人
3、重技巧:有理走遍天下
思考三:对于某一个事件或者史实,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思考,引发不同的看法。请你从文中选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发表看法。
角度
启示
1、齐王纳谏除蔽 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2、邹忌自知不如
3、妻妾客皆美邹忌
4、邹忌规劝齐王
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对讨好恭维话要警惕
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 … ……
委婉含蓄 点到为止
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
1、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2、“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思考四:
思考五:
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在当今这个需要情商的社会里,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呢?
忠言不一定逆耳。我们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目的之关键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能举几个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例子吗?
魏征——唐太宗 曹刿——鲁庄公
你能举几个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吗?
比干——商纣王 屈原——楚怀王
春秋时:伍子胥——吴王 西周时:召公——厉王
思考六:
应拓展 深拓展
头脑风暴 知识拓展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阅读拓展
思考:1、《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邹亡鸟》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提示:可从劝谏目的和方法分析)
2、试着概括晏子的劝谏艺术。
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又各有不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以富国强民;《烛邹亡鸟》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不杀烛邹 ,以免景公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的方法说服齐王。《烛邹亡鸟》晏子进谏时采用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晏子劝谏艺术
1、从维护景公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2、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事情不一定非要直取目标,可以采用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而委婉机智的语言比生硬刻板的教条更容易让人接受。
3、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交际拓展
—————— 之对联赏析
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文化拓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小结
作业设计
1、晏婴、唐雎、诸葛亮面对他们的劝说对象,他们也都取得了成功。请结合原文,归纳出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说话艺术。如果让他们劝谏齐王,会怎样呢?
2、 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欢迎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