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 文学文本阅读 复习课件(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 文学文本阅读 复习课件(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6 23: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二章 文学文本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储备 一、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大多指阅读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应试法则。按中考节奏,一篇现代文需要20分钟,10分钟读,10分钟做,务必要读三遍:第一遍,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并在文中做标记;第三遍,带着考题重点读,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察阅读中的四种核心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概括的能力,语言整合表达的能力,技巧的分析能力,文章鉴赏、评价的能力。二、散文阅读方法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①取材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1.抓标题,如《白杨礼赞》,标题非常清晰告诉我们文章内容。
2.找线索,迅速把握文章脉络。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找到以人物的活动空间为线索,全文感情的变化就很清晰了。
3.理思路,弄清文章怎样写。散文一般思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4.抓文眼,归纳主旨。文眼大多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它能点明写作缘由,定下文章感情基调,揭示主旨等。如《背影》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叙事线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如《昆明的雨》在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中心就不言而喻了。但文眼也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5.品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6.善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三、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析环境。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故乡》中以“我”回故乡时所见之景、深冬阴晦天气下,苍黄天底下萧孛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暗示了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也渲染了“我”回故乡时悲凉的心情。心理中对未来故乡描写,也寄属了“我”的理想。
2.理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如《孔乙己》一文把情节的高潮定格在“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把结局定格在大家对他的生死的无所谓,更能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3.析人物。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4.探主题。小说主题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虽然可以借侧面告诉读者,但其主题最后还是只能靠读者自己在题材、情节、主要事件、人物、环境等的暗示或明示中感悟。如《变色龙》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塑造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形象,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政权腐朽反动的本质;《水浒传》中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最好还能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即知人论世。三、课标解读四、广东省中考近四年文学 作品阅读的具体情况分析2016年(17分)
考查内容:
【人物情感】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句段作用】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概括内容】3.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标题品析】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5分)
2017年(17分)
考查内容:
【概括内容】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
【句段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主旨解读】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
2018年(17分)
考查内容:
【人物情感】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
【句段作用】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主旨解读】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2019年(17分)
考查内容:
【概括内容】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句段作用】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标题品析】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句段作用
常见考点
1、人物情感 2、概括内容
3、句段作用 4、品味语言
5、品析标题 6、深层解读
7、表现手法
五、高频考点整理六、考频考点提分秘籍高频考点一:人物感情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探求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2.揣摩或分析人物情感
3.情节概括与人物心理结合提分秘籍:
1.抓抒情句:
(1)抒情句往往出现在叙事之后,或段尾、文尾。
(2)筛选抒情句中的关键词。
(3)抓能体现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词句。
2.抓情节,理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等因素,分析与人物相关的事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3.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可结合人物生活经历、性格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4.分析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5.抓细节,注重每一次变化中那明显或者细微的不同。
6.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7.无论接触的是长文节选还是完整短文,一定在理解时注意整体意识,要立足于全文的高度,迅速抓住人物瞬息万变的情绪中占据主流地位,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的那一面。 附:熟记表示心理情感的基本词汇:
喜:欢欣鼓舞、大喜过望、心花怒放、心旷神怡、悲喜交集、百感交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心潮澎湃、激昂慷慨、慷慨激昂、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怒:愤怒、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火中烧、忍无可忍
哀:悲伤、哀伤、失望、灰心、万念俱灰、黯然销魂、心如刀割、切肤之痛
乐:乐以忘忧、乐不可支、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忧:忧心如焚、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愁眉紧缩、心急如火、郁郁寡欢
悯:同情、悲悯 痛:心如刀割、切肤之痛
漠:淡漠、漠然、熟视无睹
嫌:鄙视、轻贱
怕:心惊胆战、心有余悸
烦:局促不安、忐忑不安、心烦意乱、六神无主、神魂颠倒、心乱如麻、若有所失、惘然若失高频考点二:内容概括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概括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谈事件发生的原因
3.以某物为媒介间接概括主要内容
4.按顺序梳理情节提分秘籍:
1.通读全文,理清结构层次,把握写作的顺序: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看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的照应。
2.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分辨清楚;
3.看题目,提炼题目中给出的相关信息,确定答题范围。4.其一,对事件的完整叙述,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看清楚表述对象的主语,如:填补情节时题干明确“以××为陈述对象”,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把陈述对象放作主语(如果例子是直接写主要情节,则可以省略“主语”)。6.在归纳情节时,如果出例子,一定要注意仿照例子来归纳。(兼考仿写)7.答题格式:(人+事+结果)
(1)什么人(主人公,即作者思想情感寄托的对象)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简单概括)
(2)什么时什么地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复杂概括)高频考点三:品味语言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品味词语表达效果(含义)
2.句子赏析 3.修改类
4.品味语言与人物情感结合
5.批注式赏析提分知识储备:
1.理解并记住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的作用。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作用: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作用: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突出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作用: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作用:引起读者对(什么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作用:加强了语气,写出(突出、强调)了(什么观点、态度、情感)。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作用: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2.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
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
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3.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1)常见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生动性: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深入浅出、委婉含蓄。
简洁性: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深刻性: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寓意深刻。(2)此外还有常用的: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行云流水、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整散结合、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
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4.综合性强的题型,要注意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虑。
如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人物描写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了××的主题。
细节描写作用:详细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的主题。续表二、对点强化(题目前标有*的题目是对应训练题)高频考点四:表达技巧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举例分析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2.分析某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3.分析写法 4.分析谋篇布局
5.其他类型提分秘籍
1.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一般作用: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叙述方式(记叙顺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3)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含蓄委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4)描写方法(特点):
①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A.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B.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C.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b)虚实结合
c)多种手法的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②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③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④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⑤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5)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反语、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等。
(6)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7)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等。2.人称类:
(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与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2)第二人称: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高频考点五:句段的作用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3.独立成段的作用 4.句段情节设计的用意
5.其他题型提分秘籍:
如果相关句段涉及环境描写、次要人物、描摹某样物件等,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分析。
环境: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 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 暗示或象征某种意义,衬托主题;
⑥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3.注意写景的一些常用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等;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环境
【答题格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事物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④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及这种情感的转变。
⑤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次要人物
①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②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③升华主题,画龙点睛。高频考点六:句段的作用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标题含义 2.标题作用
3.开放讨论 4.拟写标题
5.其他类型高频考点七:句段的作用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剖析性格 2.剖析品质
3.剖析形象 4.判定主人公
5.其他类型高频考点八:主旨解读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词句深义理解
2.写作意图探究
3.其他类型高频考点九:行文线索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直接考查
2.间接考查
3.其他类型高频考点十:感悟拓展
一、解题技巧
常见类型:
1.文本迁移
2.其他类型感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