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 第4章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支架
1.作品结构:
全书一百回大致分为三部分:猴王出世,大闹天宫(1~7);介绍唐僧(8~12);西天取经(13~100)(重点)。
2.精读章节:大闹天宫;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车迟国斗法;高老庄招亲;智激美猴王;真假美猴王等。3. 把握人物塑造的特点。
《西游记》在人物塑造上将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以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人物形象的怪诞美;以幽默诙谐的艺术描写,渲染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喜剧色彩。作者简介
吴承恩(1499—1582), 明代著名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吴承恩生活在弘治到万历时期。当时,宦官专权,奸臣当道,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十分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市民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活跃。针对当时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吴承恩表示悲愤,并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评。另一方面,时代在呼唤着斩邪除妖的英雄人物的出现,吴承恩也敏锐地感觉到了一股反抗封建制度的新气息。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思想基础。创作背景
2.故事背景:《西游记》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玄奘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在饱读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名家点评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书,一部妙文。
——(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道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西游记》其想象情节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
——(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 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法国大百科全书》人物形象
孙悟空
1.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此语段人物形象: 】无所畏惧、神通广大人物形象
孙悟空
2.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不多时,果见花果山,按下云头,二人洞外细看,果见一个行者,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 獠牙向外生。 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也使铁棒来迎。二行者在一处,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
【此语段人物形象: 】嫉恶如仇孙悟空人物形象总结:热爱自由、桀骜不驯、无所畏惧、神通广大、敢想敢做、聪明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乐观幽默、除恶务尽、重情重义、正直无私、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人物形象
猪八戒
1.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什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八戒道:“师父,这不到了?”
【此语段人物形象: 】贪恋女色、耍小聪明人物形象
猪八戒
2.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 【此语段人物形象: 】不失聪明机智猪八戒人物形象总结:憨厚淳朴、知错能改、不失聪明机智、好吃好睡、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人物形象
唐僧
1.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那妇人道:“舍下有水田三百余顷,旱田三百余顷,山场果木三百余顷。黄水牛有一千余只,况骡马成群,猪羊无数。东南西北,庄堡草场,共有六七十处。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来年穿不着的绫罗。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银,胜强似那锦帐藏春,说甚么金钗两行。你师徒们若肯回心转意,招赘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荣华,却不强如往西劳碌?”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
【此语段人物形象: 】目标明确,立场坚定人物形象
唐僧
3.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望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
【此语段人物形象: 】误信谗言,好坏不辨唐僧人物形象总结:善良虔诚、目标明确、立场坚定、胆小懦弱、且常误信谗言、好坏不辨人物形象
沙和尚
1.那妇人闻言大怒道:“这泼和尚无礼!我若不看你东土远来,就该叱出。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你就是受了戒,发了愿,永不还俗,好道你手下人,我家也招得一个。你怎么这般执法?”三藏见他发怒,只得者者谦谦,叫道:“悟空,你在这里罢。”行者道:“我从小儿不晓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八戒道:“哥啊,不要栽人么。大家从长计较。”三藏道:“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沙僧道:“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此语段人物形象: 】忠心不二、取经意志坚定人物形象
沙僧
2.却说那沙僧赶上八戒道:“哥哥,我来了。”八戒道:“兄弟,你来怎的?”沙僧道:“师父叫我来帮帮功的。”八戒大喜道:“说得是,来得好。我两个努力齐心,去捉那怪物,虽不怎的,也在此国扬扬姓名。”
【此语段人物形象: 】
默默奉献、任劳任怨沙僧人物形象总结: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意志坚定、默默奉献、缺乏主见人物形象
如来佛祖
2.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
【此语段人物形象: 】法力无边、权力无限人物形象
如来佛祖
3.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行者道:“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菩萨道:“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害人之有?”行者道:“固然如此,但只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点污了他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还叫做不曾害人?”
【此语段人物形象: 】徇私情、有时缺少尊者风范。如来佛祖人物形象总结:法力无边、权力无限、徇私情、有时缺少尊者风范主题思想
《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理解分析:(1)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与丑恶。在小说中,许多统治者都是昏庸、残忍的。从地下的十殿阎罗,到海里的四海龙王,以至西行路上的诸国王,都是如此。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老百姓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2)西方佛地的极乐世界也是一片昏暗。一向标榜以传道普救众生的佛,竟然打着普度众生的旗号,内里却干着赚钱勾当。
(3)小说里描写的妖魔鬼怪,许多就是当时社会上横行霸道的恶势力的象征。如车迟国的三个妖道迫害国内的和尚,红孩儿残酷剥削、勒索土地和山神,反映了豪民剥削无止境,官府征求贪到骨的现实生活。
①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形象;②热情地歌颂了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③赞扬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④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⑤寄托着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艺术特色:开启浪漫主义先河,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情节勾连:
①人物的本领出神入化,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刀枪不入、上天入地;②武器法术五花八门、威力惊人,如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弥勒菩萨的乾坤袋; ③体系完整的人物系列,如人物分为天界神佛、人间僧侣俗众、山野妖魔;④神奇莫测的神怪居住环境,不同凡响的时空概念。艺术特色:梦幻与现实相结合,常常借神魔世界的事情曲折地反映现实。
情节勾连:
如唐僧师徒经历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后却受到阿傩、迦叶二仙索要“人事”,佛祖的纵容导致悟空他们投诉无门,含蓄地折射出现实世界里市侩势力行为无处不在的情况;比丘国国王用小儿心肝做药引,车迟国大仙把持朝政迫害僧侣,则是明朝当时腐败政治的写照。艺术特色:运用了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显得新鲜而有生命力,活泼而又准确。
情节勾连:
西游记中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处处可见,同学们答题时可结合选文来挑选口语化的语言。艺术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使性格更加鲜明。情节勾连:
如在路过狮驼山的时候,唐僧就为难,说徒弟呀,西天路这么远,这如何是好啊。这是唐僧的心理。悟空说,这有什么了不得呢?还有我呢。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体现二者性格的不同。悟空是乐观的,对困难持无所谓的态度,唐僧毕竟是个凡人,心里战战兢兢的,觉得恐怖。谢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