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 第4章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支架
1.将本书人物分类。
(1)理想文士:淡泊名利、风雅脱俗、追求理想人格。如杜少卿、王冕等。
(2)老年中举者:迂腐、卑怯,热衷功名。如周进、范进。
(3)虚伪名士:自命风流、庸俗可笑。如娄氏三公子、杜慎卿、赵雪斋。
(4)恶劣乡绅:横行霸道、自私贪婪。如严贡生、五河县乡绅。
(5)腐败酷吏:王惠。
(6)八股迷:迂腐、执着、醉心科举。如马二先生、鲁编修父女。
(7)少年求名:虚荣、见利忘义。如匡超人、牛浦。名著阅读支架
2.本书的讽刺艺术。
漫画式的夸张;对比;运用白描揭露不和谐的人事;笑中带泪的悲喜二重性。
3.小说的结构形式:没有主干故事,通过一组组人物来展现主题。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1735),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作者简介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创作背景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名家点评
1.“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鲁迅
2.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茅盾名家点评
3.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段,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胡适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们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表达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艺术特色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
2.《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
《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艺术特色
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来进行描写的方法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
《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4.《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艺术。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