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彼得一世学习西方推动俄国社会变革的历程,理解改革在俄国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会用全球史观去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总结和概括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景导入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是?同年俄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1689年。同一年,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彼得大帝改革。彼得大帝是如何改革的?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新课探究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22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俄国是如何兴起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8页“彼得一世改革”一目全部内容,阅读“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形成”“沙皇”,阅读“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梳理一下这一历史问题。1.俄国的兴起一、彼得一世改革新课探究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形成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莫斯科”这个词是在1147年,当时它还是奥卡河的支流莫斯科河岸上的一个小村子。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处于东北俄罗斯各公国的中央。这些情况为莫斯科公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237—1240 年,蒙古人征服了大部分分裂的俄罗斯,把俄罗斯东北部并入金帐汗国。蒙古征服者保存各公国的封建政权,册封王公中的一人为“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让他负责征收东北俄罗斯的贡赋。1328年,绰号“钱袋”的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从金帐汗那里取得这个称号,获得了征收东北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的特权。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的形成新课探究 伊凡一世利用金帐汗,打击和削弱其他公国,同时请大主教将驻节地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提高了莫斯科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地位。到伊凡一世死时,莫斯科公国已成为全俄罗斯最强的公国,为统一全国积蓄了政治和经济力量。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 年在位)对内展开对封建主的长期斗争,对外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久又收复了被立陶宛人占领的失地,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并在斗争的过程中设置了中央管理机构。其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最终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掌握了全部的国家权力。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封建国家终于形成。新课探究 “沙皇”一词源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最高统治者凯撒(Caesar)的名字,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就是“皇帝”的意思。中世纪的俄罗斯,“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体现了他追慕罗马先王意欲大有作为的勃勃心态。沙皇新课探究 莫斯科建城于1147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800多年间,俄罗斯有着几次较大的历史变迁。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斯拉夫语,意为“石匠的城寨”;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莫斯科从最开始建立之初就首先考虑到了坚固性、可靠性,起初在莫斯科的南部和东部游牧部落的联盟经常威胁着它,而在西部的立陶宛和波兰的军队也虎视眈眈。 莫斯科公国新课探究所以弗拉基米尔、特维尔、诺夫哥罗德盟军同时建立了坚固的堡垒。
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为莫斯科公国都城。1547 年,大公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改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的加冕,宣告了近代沙皇俄国的诞生。新课探究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病逝,年仅3岁的伊凡匆匆继承大公王位。这个3岁的孩童14年后,战胜各种力量成为“俄罗斯的太阳”。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由其母叶莲娜太后摄政。1538 年叶莲娜暴亡,死因不明。宫廷大贵族势力重新得势。那些大贵族整天忙于争权夺利、火并厮杀,根本未将8岁的大公小伊凡放在眼里一此刻 ,他有名无实,已经被忽略不计了。年纪小是缺点,也成了伊凡四世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护身符。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这使伊凡四世增长了阅历与心机。叔伊斯基长期把持朝政,假借大公名义发布法令。伊凡的心里早已埋下复仇的种子。新课探究 13岁那年,经过周密筹划后,伊凡命令亲信放狗咬死了叔伊斯基,并将之暴尸宫门。一箭双雕,既除掉了肘腋之患,又树立了自己“铁血幼王”的铁腕形象,震慑了朝野,站稳了脚跟。伊凡四世亲政后,依靠中小贵族的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伊凡四世的改革削弱了大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1547 年1月16日的加冕礼上,东正教大主教玛卡里将莫诺马赫皇冠戴在17岁的伊凡四世头上,他就成了全俄罗斯君主。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南征北战,大力对外扩张,施雄才大略,使帝国领土空前扩大,让俄罗斯逐渐走上统一与强盛的道路,成为威震欧亚的大国。新课探究(1)9世纪晚期,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2)13世纪,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3)16世纪初,俄国统一。(4)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采用“沙皇”称号,改称莫斯科大公国为“沙皇俄国”。新课探究1480年,莫斯科公国的建立结束了蒙古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在摆脱蒙古统治半个多世纪后,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时的俄国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呈现出比较落后的面貌,为什么这样说呢?说其落后,表现在哪些方面?(1)金帐汗国对俄罗斯统治200多年,使俄国落后和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2)俄国的落后面貌表现在: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2、彼得一世改革的社会背景新课探究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和手工工场里常年劳作。农奴、农民、奴隶是三个不好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见下表。农奴农民奴隶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者。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新课探究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思考一下,农奴是如何由农民成为农奴的?你认为俄国的农奴是一种怎样的人?(1)1649年的法典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其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世世代代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2)农奴是介于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农奴像农民一样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十分贫困,但又不像农民那样拥有人身自由。新课探究 彼得一世(1672—1725), 俄国沙皇,亦称彼得大帝。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1725 年在位)、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在位期间对俄罗斯推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1682年,年仅10岁的彼得一世就继位为沙皇,与同父异母的哥哥伊凡共享皇位。小时候的彼得一世就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离宫。从小酷爱军事游戏,并在游戏中接受了最初的军事训练。他还建立“少年军”“娃娃兵团"(后来这支队伍成为俄国的禁卫部队)。常与附近外国侨民来往,从中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他深受西欧文化影响。随着彼得一世年龄渐长,对索菲亚的专权感到不满。新课探究
由于彼得年幼、伊凡迟钝,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摄政,掌握实权。与此同时,索菲亚先发制人,想要利用射击军除掉彼得,自己加冕当女皇。1689 年8月,索菲亚发动宫廷政变,彼得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废黜了索菲亚,将她关进修道院,自己当了俄罗斯的新统治者。那年他17岁。
1694年,彼得母亲去世,彼得开始实际掌握政权。1697年,彼得派庞大使团出访西欧,争取建立并扩大反土同盟,同时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1698 年夏,从维也纳回国,平息射击军叛乱并将其解散。随后,全面推行欧化改革,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新课探究读了上述资料后,你认为彼得一世是什么样的人? 彼得一世这位君主拥有世界眼光和铁血手腕。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普京检阅俄海军 手捧红花下跪致敬彼得大帝新课探究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生死问题,因为俄罗斯被西面强大的瑞典人、立陶宛人和波兰人与南面的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包围着。值得注意的是,当沙皇伊凡四世向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提议建立军事联盟甚至联姻时,波兰国王急忙给伊丽莎白女王去信,恳求她拒绝这一提议。“到目前为止,”他写道,“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俄罗斯,仅仅是因为它对教育是外行,也不懂技术。”
一引自《全球通史》第376页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可进一步看到俄国的落后在技术和教育。新课探究(1)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2)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政治上:①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②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
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4)文化教育和生活习俗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小组展开讨论,分析归纳一下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措施。新课探究
(1)改革的根本目的:彼得一世改革有改变俄国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目的,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改革取得的结果: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结果?新课探究伴随着由于彼得一世改革而日益增强的俄国经济、军事实力,1700—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而后直至今日圣彼得堡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繁盛的景象,这一切得益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下面请同学们小组探讨一下,彼得一世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探究 彼得一世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为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 (2)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意义: 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积极: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新课探究一、废除农奴制刚才我们在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意义时提到“农奴制进一步 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一9页“废除农奴制”一目全部内容,归纳一下,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时,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俄国的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2)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生产率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经营和扩大。新课探究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革命,纷纷进人资本主义社会,而此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如果说“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在经济方面面临的一个危机的话,在政治方面和对外军事方面,俄国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从长远看,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新课探究
(1)政治上:19世纪初,一些从西欧回国的青年军官不满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发动武装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对外战争上:1853- 1856年,俄国在同土耳其、英法之间的克里木半岛战争(又称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是俄国对外军事方面面临的另一危机,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知识拓展]之“十二月党人”,再次阅读“废除农奴制”一目全部内容,分析归纳一下俄国在政治与对外战争方面的危机表现。新课探究
(1)经济上一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一阶级矛盾进 一步激化,广大农奴政治上受压迫,农奴暴动武装起义频繁。
(3)对外战争上一与英法在争夺巴尔干半岛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
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国力急剧下降之际,1855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又称“1861年农奴制改革”。综上所述,这次改革的背景有:新课探究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根本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
1861 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你认为这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新课探究 (1)对统治者而言:缓解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
(2)对资本家而言: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农奴出钱赎买份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巨额资金。
(3)对农奴而言: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获得人身自由,获得土地,但要出钱赎买份地。分析一下废除农奴制对统治者、资本家、农奴各有什么影响?新课探究 材料一 《15—18世纪俄罗斯的疆域扩张图》。 新课探究 材料二 据统计 ,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材料三 农奴制改 革使俄国迈开了“近代化的沉重步伐”,它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直接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新课探究 (1)1861年改革具有进步性: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1861年改革具有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一下,如何评价1861年农奴制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教师提示: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课堂小结课后练习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面画√。向西方学习( ) 加强中央集权( )
创建新式常备军( ) 废除农奴制( )
推行文化教育( ) 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课后练习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奴的大掠夺。农奴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付出高昂的赎金,但分得的土地的面积比改革前减少了,质量也更坏了。由于土地减少,农奴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奴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