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消化与吸收 (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消化与吸收 (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07 13: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冀教版六上科学:《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说出食物在被消化过程中所经过的消化器官。
3.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4.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讲授新课
1.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生:牙齿、舌、唾液腺
师: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师:口腔仅仅起到嚼咀食物的作用吗?下面我们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师: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嚼咀,细细地体味。看能否吃出什么味道。
生:口中有点甜。
师: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思考,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并与唾液有关。
师:下面我们来制定计划,在制定之前先看一看提示。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师:请一位同学把你们组的探究计划向全班交流汇报。
生:全班交流。
师:肯定、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究计划进行探究。
生: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师: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生: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师:对自己指定的探究计划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吗?
生: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
师:请××同学谈谈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蓝,因 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师: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生:唾液中的淀粉酶。
师: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牙齿和舌只能将食物磨碎、搅拌,不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
师: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师:那么什么叫消化呢?
生:阅读教材总结消化的概念。
师:补充: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只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而水、无机盐、维生素则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师:前面我们只是探究了口腔中的消化,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消化道的其它结构以及消化腺有哪些功能?
3.消化的全过程
师:下面播放一段食物消化过程的录像,请认真观看,课后我们要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师:为什么患了胃病的人怕吃硬、冷的食物?
生:这些食物会影响胃的功能,加重胃的负担。
师:我们应怎样保护我们的胃呢?
生:不吃汤泡饭,少吃麻辣烫,每日三餐定时定量。
师:为什么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
生:观察实验现象
师:两只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胆汁和清水各对花生油起什么作用?
生:第一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成很小的油滴,第二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化不大。
师:胆汁对食物的消化有作用吗?
生:能把食物中的大颗粒脂肪变成微小的脂肪颗粒,有助于对脂肪的消化。
师:对!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是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大脂肪酶与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起到初步消化脂肪的作用。
师:人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除了唾液、胆汁还有哪些?
生:胃液、肠液、胰液。
师:阅读P35页第2题的资料,你能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生:有的回答胃,有的回答小肠。
师:(更正),这说明小肠内消化液最多,小肠内不仅消化液的量最多,而且消化酶的种类也最多。
师:曲线图回答(1)、(2)、(3)三个思考题。
生:X—淀粉,Y—脂肪;淀粉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消化,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D—肠液、胰液、胆汁。
师:这些成分最终在哪里被彻底消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小肠!说明食物主要在小肠被消化。
师:在人体小肠内不仅消化液的量最多,消化酶的种类也最多,而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部结构还有很多特点有利于消化食物。
三、教师小结
师: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供人体细胞所利用。
四、课后作业
师:课后以“西瓜子历险记”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