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7 15:5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叶片的结构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生物
学段: 第四章 生物的营养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植物体的结构 光合作用
教材
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生物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年1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刘芹
通州区运河中学
13693057386
实施者
刘芹
通州区运河中学
13693057386
指导者
陈淑香
通州区研修中心
52113035
课件制作者
刘芹
通州区第运河中学
13693057386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在学生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有质量的学习。在“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的教学中,采用“讲课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式,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从引入开始带领学生从现象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并运用习得的临时装片制作及显微镜操作等技能,解决问题,既促进了学习的深入,也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力图将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教与学的行为。
教学背景分析
北京版《生物》第1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一节植物的营养中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发现”之后安排了“光合作用的器官—叶”这一内容。此部分内容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具体内容标准为“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所以让学生认识叶片的结构就显得尤为必要。教材内容包括叶的组成和叶片的结构两部分,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生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进而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索、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做好铺垫。整节课从知识结构上看就是将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从智能培养上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学生情况: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该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生物实验很感兴趣,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初步具备了制作临时装片、操作显微镜及观察的技能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之后,已经获得了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概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观察过不同植物叶的形态、颜色,但是对叶片的微观结构及功能缺乏系统、深入地思考。
教学方式:本节课主要采取讲课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逻辑推理并与实验观察相结合,使其理解科学的实证性,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
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模型、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来化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认知方面的困难,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技术准备:ppt课件 、视频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叶片的结构。
2、观察菠菜叶片,描述叶片的上、下表面的颜色区别、表皮细胞及气孔的特点。
3、阐明叶片的各部分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二)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菠菜叶上表皮的临时装片。
(2)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表皮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叶片结构的观察与思考,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认真严谨地对待生物实验,规范操作,爱护实验仪器的好习惯。
3、在实验观察、质疑的过程中体验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课下分发小橘子,让学生品尝。
提问:刚才你们吃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这些酸甜的味道实际是贮存在液泡中的大量营养物质,你认为这些营养物质是植物体哪个器官制造的?最终运输、储存于果实中的呢?
通过上节课的实习,我们知道了,在叶中最主要的结构是什么?(叶片)此外还有叶柄和托叶。
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呢?这与叶片的结构密切相关。
推测营养物质的来源,可能与叶的结构有关。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得出叶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叶片,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激发兴趣,
引出
课题
2 分钟
探讨新知
叶片的结构:
1、外形
2、宏观结构:
分发一些新鲜的菠菜叶。
指导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叶片的形态、正背面及颜色区别。想一想,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一样呢,我们来看看叶片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指导操作:用镊子轻轻的斜撕,可看到撕口处有一层透膜。让学生注意观察,尤其是表皮的颜色。
解释: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绿色部分是叶肉。
要求学生参照教材P67实验步骤,制作并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水装片,教师巡视指导。
在装片中,你找到表皮细胞了吗?它的形态和排列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排列有什么意义?
看到一些像嘴唇的小孔了吗?这是不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呢?让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Ppt用照片的形式指导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介绍实验过程:口吹菠菜叶柄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推测上下表皮气孔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是这样?
出示叶片上下表皮的显微照片,比较气孔的多少?
根据实验和我们从显微照片中看到的结果,叶片正面的气孔数少于背面。
出示陆生和水生植物的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值,请同学分析植物的气孔数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气孔又是如何打开和闭合的呢?我们开看一段动画。
演示fl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实验、观察后回答: 1、为什么正面的颜色比背面的颜色深?
观察后回答
猜想:叶片正面含有的叶绿体多。(记录在黑板上,打问号)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后回答:
1、表皮是什么颜色的?2、为什么是无色透明的?
无色透明的表皮有利于光线的透过,使叶肉获取到足够的阳光进行光作用。
操作观察,认识表皮细胞的特点。
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观察到一些不一样的细胞,像嘴唇,而且还有一些绿色。
实验:口含菠菜叶柄吹气实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叶片的表面有气泡出现
同组同学分工,在相同的时间内数叶片正面和背面冒出的气泡数,并记录在学案上。
统计全班的实验数据发现,叶片正面的气泡数明显少于背面。
推测:表皮上可能有气孔,且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
分析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适应性。
观看动画:认识保卫细胞的特点。
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及观察顺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通过此实验再次引发兴趣,并通过推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叶片微观结构的欲望。
将抽象内容直观化,突破难点。
13
分钟
10
分钟
气孔打开之后,空气就顺利的进入到叶片的内部,内部的结构又是如何呢?我们怎么切能看到叶片的内部结构?
出示显微照片(菠菜的横切)
从照片中我们能看出,上部分颜色深,下部分颜色浅。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来观察叶的横切永久装片
观察迎春叶的横切永久装片(ppt)
靠近上表皮的细胞群叫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细胞群叫海绵组织
提问:1)、为什么栅栏组织的细胞是竖向排列,而且非常紧密?跟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层细胞为什么不横向排列?
出示模型,解释细胞的排列有什么适应性。(展示模型)
是不是这样排列只是每个细胞的一端接收阳光呢?这样没有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你就明白了。
视频:叶绿体在细胞中的流动
2)、为什么海绵组织的排列疏松?是容纳些什么物质吗?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表皮的气孔要更多一些呢?疏松的海绵组织可以更好的容纳气体。
当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
教师指导观察:叶片中遍布粗细不同的脉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点拨:由此可见,叶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拿叶片观察,得出要进行横切才能观察到内部结构
听讲、思考
进行描述
推测栅栏组织的细胞排列与阳光有关,海绵组织与空气进出有关。
纵向排列使得每一个细胞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光合作用的效率比较高
观看视频,领会原来细胞质的流动带动叶绿体的流动,这样细胞内所有的叶绿体都能接收到充分的光照,大大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认识结构,体会功能
思考并回答起到运输的作用
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新知的学习
通过显微观察,让学生验证以上的逻辑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实证性
体会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15分钟
效果评价
完成学案:概念图
教师带领学生绘制概念图
绘制概念图
完成学案
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分钟
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梳理本节课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2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姓名
时间
自评内容
等级
互评内容
等级
1.对本节课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交流
2.自己在本节课中收获的知识
合作
3.与他人合作时的表现
友爱
4.对出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
技能
5.综合自评
综合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以往讲叶片的结构时,教师多采取“利用媒体讲解叶片的结构——学生显微观察叶片——师生共同总结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确实是“听”教师讲了,也“观察”了叶片的结构,但他们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记忆过于机械容易遗忘。于是,本节课选择“讲课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从引入开始,带领学生从现象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解决问题,既促进了学习的深入,也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此外,本节课采用概念图式板书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也利于学生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当学生尝试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时,教师选择并利用多媒体提供叶片的显微图片和气孔的张开与闭合动画,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并观察到相应的结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最后通过概念图进行梳理,获得“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实现学生主动、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