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教学内容:西师2011版教材四年级(下)87--88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情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以及作用,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充分的参与课堂,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渗透统计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知。
1、图片激趣,引入信息。
你们玩过什么游戏?比过输赢吗? 观察图片中同学们正在做什么?(例1的游戏场景),你们玩过这样的游戏吗?
教师强调此次游戏的规则:每人掷10个圈,圈中一次记1分。老师把甲乙两组的成绩记录下来了,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小裁判。
2、观察数据,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第一轮比赛结果:人数相同,每人得分不同的图表。
哪组的成绩更好些?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第二轮比赛结果:人数不同,每人不同的图表。
仔细观察这两个组的成绩,你认为哪组的成绩更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每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
追问:平均成绩是什么意思?
就是用总成绩来除以这个组的人数,得到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平均数。
2、尝试计算甲组的平均成绩。
(1)、现在,我们就用总成绩除以总人数的方法来算一算甲组的平均成绩。
学生独立计算后上台展示计算过程:
甲组:8+8+7+7+9+5+6+6=56(分)56÷8=7(分)。
(学生在独立计算时教师巡视并适当提醒平均成绩就是用8个人的总成绩除以总人数)
(2)、请大家将平均成绩“7分”和这组同学的个人成绩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根据学生的不同发现教师小结:平均成绩“7分”并不是甲组某个同学的分数,它代表的是甲组得分情况的平均水平,是他们几个同学所得分数的一个平均数。它比这组数中的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3、深入理解计算乙组的平均数。
(1)、知道了甲组的平均成绩,你能很快算出乙组的平均成绩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上台展示:
乙组:9+8+8+9+7+9+6=56(分)56÷7=8(分)。
(2)、这里的“8分”是乙组其中一位同学的成绩吗?它表示什么意思?
(3)、这里的“8分”不是某一位同学的成绩,而是乙组7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只是刚好和这位同学的成绩一样而已,它代表了乙组这7位同学的平均水平。
(4)、到现在我们所关注的“一组成绩更好?”的问题解决了吗?你怎么比较的?
一起完整回答,教师板书并出示:乙组的成绩更好。
4、回顾整理,梳理方法。
同学们,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两次计算了平均成绩,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板书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注意:求总数量时每一个数据都要参与计算,别漏掉了;除数是这组数的个数,别数错。)
三、加深理解,联系生活。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甲乙两组成绩的平均数来解决了“哪一组成绩更好”的问题。其实,平均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指名学生把这些例子读出来分享给其他的同学,同时教师适当的穿插情感教育(节约用水,锻炼身体等)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多媒体出示:练习题1,比较甲、乙的生产成绩谁更好?
主要是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加以巩固。学生观察利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甲、乙的平均数。
学生尝试解决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2、多媒体出示:练习题2、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3题都是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灵活应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班交流的形式,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当小结,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你收获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总数量 ÷ 总份数 = 平均数(一组数)
甲组:8分、8分、7分、7分、9分、5分、6分、6分
8+8+7+7+9+5+6+6=56(分)56÷8=7(分)。
乙组:9分、8分、8分、9分、7分、9分、6分
9+8+8+9+7+9+6=56(分)56÷7=8(分)。
乙组的成绩更好
七、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甲乙两组的得分情况,比较哪组的成绩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职的欲望。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是我对这本次教学感到很欣慰的一点。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里玩耍一定安全,这种说法对不对?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间把控不好,课堂练习环节还有习题没有展示完毕,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八、教学设计意图:
《平均数》是西师2011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讲,它是统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且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根本。且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所以我将本课的教法确定为:主要采用活动探究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法为主。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有没有比过输赢?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出示比赛的图片:第一轮人数相同,每人的分数不同,哪组的成绩更好些?第二论人数不同,每人的分数也不同,质疑还能再比他们的总分吗?那怎样比?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教授新课的环节,主要通过小班讨论、合作交流、汇报展演的方式完成,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小红旗评比的形式营造你争我赶得学习氛围。
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在练习之前设计了说说我们生活中的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同时对于例子适时进行环保教育、节约用水、加强锻炼的情感教育;紧接着精选了3道练习题,前1道是考察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算法的理解,后2道是考察学生利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通过练习题巩固新知,提高能力。
课堂小结部分,我采用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在求平均数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板书设计先出示“平均数”,在学生概括总结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后在课题前补充“总数量 ÷ 总份数 = ”,反问能不能直接说“7”是平均数的时候在“平均数”后面板书“一组数”,计算部分以学生的板演代替老师的板书,促进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