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蒸腾作用
保定十三中 李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的过程,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并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气孔的调节作用以及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过程。
三、难点: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四、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配乐播放森林的图片
在这炎热的夏天,你是否想到景色宜人的风景区度假纳凉呢?看到这样一组森林的图片,是否感觉到置身林间小路中,仿佛有一阵阵凉爽湿润的风向你袭来呢?而这凉爽湿润就归功于这些植被的蒸腾作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内容:蒸腾作用。
学生观看图片
思考
二、
互助探究
蒸腾作用的场所及概念
出示图片(班级窗台上的水培绿萝)
问:是否感觉到很熟悉呢?
有同学观察到过一段时间之后,瓶子里的水会减少,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植物主要从什么器官散失水分?
请大家作出假设。
班里的生物小组,利用课下时间做了探究实验,请他们汇报一下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通过他们的介绍,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水从叶片的哪个部位散失呢?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什么形式散失到体外呢?
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总结蒸腾作用概念。
学习小组介绍实验情况:
作出假设:植物主要从叶片散失水分。
学生介绍蒸腾作用实验的完成情况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
1、选取一株植物体上的两根枝条,记为A、B。
2、A、叶片涂有凡士林(密封叶片),B、叶片未涂凡士林
3、适宜环境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
叶片未涂凡士林的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涂上凡士林的塑料袋内壁上没有水珠。
植物主要从叶片散失水分。
观看视频,找到答案:水分从气孔散失,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体外。
总结: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三、
自主学习
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过程
过渡语:蒸腾作用看似简单,但却有着复杂的调节机制和过程,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挖掘它背后的奥秘。
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1、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中“1、2、3题”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填写任务单中的相关内容,时间5分钟。
2、小组相互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间2分钟。
一、蒸腾作用的调节
播放视频,叶片中有一张一合的小嘴,这些都是什么呢?
谁来介绍一下气孔?
用连线的方式,指出保卫细胞、气孔、表皮细胞。
保卫细胞有什么特点呢?
保卫细胞这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呢?
订正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答案。
小结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任何生物体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蒸腾出去的水分从何而来,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请欣赏短剧《小水珠的一天》
扮演根的同学说说水分是如何吸收的。
扮演茎的同学说说水分是如何运输的。
扮演叶的同学说说水分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小结: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并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
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
连线的方式,指出保卫细胞、气孔、表皮细胞。
半月形,保卫细胞外壁比内壁薄。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外壁向外膨胀多。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时,细胞壁恢复原状,气孔关闭。
订正答案。
植物通过保卫细胞控制
气孔调节蒸腾作用。
学生表演、介绍。
学生总结: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部导管→茎叶中的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四、互助释疑
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过渡语:水分是怎样被利用的?
出示资料: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9℅左右用于蒸腾作用,这对植物体是一种浪费吗?下面来探究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出问题
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大树体内的水分却是从低处流到高处,这是为什么?
2、炎热的夏季,大树为什么不会被强烈的阳光灼伤呢?
总结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对于自己本身来说必不可少,对于生物环境又有什意义呢?
怎样对待地球上的生物呢?
植物的作用是其他生物所不能替代的。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希望大家在每年的3.12植树节,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并且在今后的每一天都爱护花草树木,让这些美好的生命都得到我们应有的善待。
学生回答
1、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从而能够促进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通过茎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
2、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带走热量,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这样,植物就不会因为气温过高而被灼伤。
总结意义:1、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2、降低叶面温度,使叶子不至于被阳光灼伤。
学生回答:
增加湿度,降低温度。
学生发表意见。
五、
总结归纳,
融会贯通
学习任务:
1、小组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纲相互提问,进行总结。说说自己的其他收获。
2、抢答:生活知识大比拼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抢答。
(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2)栽种植物时,为什么要选傍晚或阴雨天,并且去掉其大部分树叶,并罩上黑色的防晒网?
(3)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
3、习题演练
?
小组提问,总结。
抢答
练习,订正答案。
六、
布置作业
争当植物探索家
叶片上、下表面的气孔数量一样多吗?请各个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分析原因,探索出真相!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场所:
二、蒸腾作用的概念:
三、蒸腾作用的调节: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六、课后反思
1、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乐于动手,能比较熟练地操作显微镜;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对植物的叶片结构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基础。此外,学生知道沙漠地区雨量稀少,空气干燥,森林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以及一些与蒸腾作用有关的常识。以上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实验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蒸腾作用的过程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对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也可能产生误解,甚至会误认为这种现象对于植物体本身是有害的,所以要注意适时引导。
3、利用好师友互助的教学方式,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知识。对于师友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解决。
4、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将要求具体化,学友做什么,学师做什么,要分工具体、明确。
5、学生活动较多,要注意上课时间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