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毒 教学设计
一、教材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所学习的是生物体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且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材延续其他生物类型的体系,从病毒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让学生认知病毒,掌握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也是一种生物。教材中对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生可以体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并从中感悟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8章相关内容,对病毒的大小、种类、结构以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发现、繁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缺乏科学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能力储备方面,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在情感态度方面,对未知充满兴趣,善于合作、乐于探索,需引导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3.辩证看待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5.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发现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性学习,首先是新闻报道导入新课,然后利用病毒发现科学史、模型建构、动画、视频等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与巩固。重温病毒发现科学史,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发现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提升科学研究素养;模型建构,突出病毒的本质特征;动画、磁性教具的使用,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上有诸多要注意的地方: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注重凸显重难点,注意避免在非重点的难点知识上花费过多时间,同时在处理重点方面设置问题串、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活动;在课程资源选取方面,尽量多地呈现生活实例,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分析,从而获得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以此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化抽象为具体;在师生互动和学生评价方面,在简单的问题上采用齐答的方式,在新颖有趣、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上采用叫答的方式,学生回答后需要给予良性回复。
综上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采用:“时事新闻播报导入新课→重温病毒发现历程,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发现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作用;回顾旧知,模型建构,强化病毒结构,病毒自述、动画、磁性教具等调动多感官参与,理解病毒的繁殖;视频提炼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快乐分享概括总结。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本复印件,教学课件,报纸,噬菌体结构模型材料,视频资料: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磁性教具:病毒的繁殖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分享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代表做新闻播报。
引导思考: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传染性?
1.倾听
2.倾听,思考,联系本节内容。
明确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1.病毒的发现
过渡:人们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艾滋病,直到现在,还是难以治愈。幸运的是,人类在对其他病毒的研究中,有了可喜的收获,也掌握了一些技术方法,通过对病毒的科学发现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艾滋病。
1.介绍烟草花叶病,介绍学术背景,当时只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在这个学术背景下,你认为是什么引起烟草花叶病的?
2.介绍伊万诺夫斯基推想,展示伊万诺夫斯基过滤实验,引导分析实验结果。
3.介绍口蹄疫疾病研究,验证“滤过性病毒”。
过渡:很多疾病由 “滤过性病毒”引起的,但是“滤过性病毒”到底长什么样,人们还是不知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科学家们想了更多的方法、发明了更多的仪器来研究,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4.介绍斯坦利提纯病毒结晶体,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用,观察到杆状颗粒等。
5.设问:病毒的发现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展示时间轴,引导领悟。
倾听
1.思考并回答。
2.思考、分析、交流。初步认识:病原体极其微小,比细菌更小。
3.倾听,认同。
4.倾听,观看、思考、
5.感悟,科学研究往往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并体悟科学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相互促进科学的。
6.领悟:科学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艰苦努力,
引起对科学史的兴趣与重视
由学生兴趣入手,提高有效性。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升华
2.病毒的大小
过渡: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病毒,由此可见,病毒是十分微小的。
1.展示细菌的电镜图,引导回顾细菌大小。
2.引导观察P90图5-57。对比分析细菌与病毒的放大倍数。
3.强调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只能用纳米来形容。
1. 回忆: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
2.观看,对比,分析,认同病毒的大小。
3.倾听,并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
3.病毒的种类
过渡: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病毒的种类,请大家一起回顾都有哪几种?
1.展示多种病毒图片,“请同学代表对这些病毒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根据回答进行引导,归纳。
回忆,回达。
1.尝试分类并说出依据。
2.倾听,归纳,并关注到根据寄生的细胞种类进行分类。
利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4.病毒的结构
1.呈现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回顾旧知,找出共同点。
2.将病毒结构立体化可以突出病毒的本质特征,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病毒。展示实验材料,布置制作病毒结构模型,归纳病毒结构。
3.展示病毒结构,动物、植物细胞,引导观察分析其结构差异。
1.观察,回顾,归纳。
2.根据给定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并得出病毒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3.对比分析,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促进生生交流合作。
建构正确的概念。
5.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1.请同学朗读病毒的自述,提炼病毒的生活方式。
2.播放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动画,引导领悟病毒的繁殖,磁性教具再现病毒繁殖过程。
3.
1.根据文字内容归纳,寄生,繁殖。
2. 学生观看、再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描述病毒的繁殖过程。
直观再现噬菌体繁殖过程
6.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播放视频,引导辩证看待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认识病毒的利与害,并明确,通过对病毒的研究,掌握其生命活动规律,变害为利。
辩证认识病毒的利害关系
快乐分享
引导学生进行分享:
我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我运用了……旧知识。
我们小组在……方面进步了。
我还不够明白的有……
我欣赏……同学的表现。
我认为病毒在……方面帮助人类……
尽情分享
鼓励分享,鼓励发现美。
总结与巩固
1.反思
引导学生知识小结
2.练习
1.给自己评分,并反思优点与不足。
2.完成练习。
自我评价促进反思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上,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采用新闻播报、动画、视频等方式吸引注意,结合科学发现等多则例子、模型建构等方式,使本节教学更生活化、生动化。师生互动上,采用学生齐答、个别学生回答、小组合作、小组代表展示、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领悟新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有不同的机会参与课堂。在理答方面,教师给予良性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