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2、通过分析各种资料,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4、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5、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难点:动物的学习行为。
教学媒体
课件,视频,微课,pad中的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反馈:
老师上课前在pad上留给学生的预习任务,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pad,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仔细看一下,上面有动物的哪些行为呢?看谁记住的多?下面我们看一下各种行为对动物有什麽意义?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又怎样区分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讲授新课
(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让学生说出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
学生看老师制作的微课。区分一下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生把书打开看一下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并找同学到黑板上总结。
让学生看两段视频深入理解一下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让学生举两个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看谁举的又准、又好。
接着让学生做pad上的练习,在电子书包里的我的作业,网上作业。学生做完之后提交,教师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
教师总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本能)的特点:
(1)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2)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3)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4)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教师总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学习行为的特点:
生来没有的,没有固定的模式的行为;
要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资料分析
1、屏幕展示:蚯蚓走迷宫
提出问题:蚯蚓后来为什么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2、屏幕展示:母袋鼠和幼袋鼠
提出问题:刚出生的袋鼠为什么会自己爬到母袋鼠的腹部吃奶?
比较一下袋鼠和蚯蚓,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屏幕展示:小鸟喂鱼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鸟会喂鱼呢?
4、屏幕展示:大山雀喝牛奶
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对比美国红雀和大山雀,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5、屏幕展示:菜粉蝶的幼虫—菜青虫
提出问题:为什么菜青虫总是取食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
6、屏幕展示:黑猩猩用树枝取食
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猩猩会用树枝取食?
不同的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么?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么?
我们看一些动物的图片,并判断一下他们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二)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办法的结合。
探究:
桑蚕的取食行为
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
比一比,赛一赛
Pad上的随堂训练,让学生回答。
五、总结全课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特点: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
二、学习行为:
特点:由遗传物质决定,环境因素影响